搜索更多內容
別董大原文及注釋(帶翻譯)
別董大一般指別董大二首。《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下吧。
原作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董大: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藝人董庭蘭,善彈琴,被譽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這里是說天空-陰-云密布,太陽黯然無光?! ?/p>
知己:知心朋友?! ?/p>
識:賞識?! ?/p>
君:古代對人的尊稱。這里指董大。
譯文
其一
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其二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賞析
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節(jié)。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本篇是一首寫朋友送別的詩作,詩人送別的對象就是詩作中的董大,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時詩人和董大的境況都不佳,處于相同貧賤的境遇之中,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的佳作?! ≡娙嗽谠娮髦衅鸸P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寫眼前景物:呼嘯的北風,遮天蔽日的千里黃沙,昏黃的-陰-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陽此時也黯淡無光。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著,成群結隊迫于北風嚴威而于雪中南飛的大雁,渲染了一個荒涼、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沒有了著落的送別背景。詩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送別這樣一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復雜的別離心緒可想而之,難免溢于字里行間。北風呼嘯,蒼穹昏黃,陽光慘淡,大雪紛飛,雁叫凄涼,不禁使人產生傷感,同是才人卻要遭如此漂泊淪落,教人欲哭無淚。此兩句雖是敘景,內心之郁積,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卻溢之于筆端。
詩的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勸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響亮,有力,于寬慰之中充滿著激勵,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為自己的前途奮斗和抗爭呢!此詩作一反唐一人贈別詩的那種凄清纏一綿,低徊留連,表現了送別時刻的一種超乎他人的昂揚和悲壯,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給后人以啟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會發(fā)光。
豪邁,大氣,實為難得的送別佳作。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后來客游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任淮南、四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查看詳情>>2023別董大課件推薦
教師的工作之一是編寫教案和課件,然而,這并不是隨意編寫的。一個出色的教案是保障高質量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經過篩選和整理,好查范文網的編輯為您整理了關于“別董大課件”的相關文章,熱忱歡迎您訪問我們的網站,閱讀并獲取新的知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古詩三首之《別董大》。
【教學理念】
設計古詩主題教學,運用詩意語文的構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與自我的心靈對話。
【學習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體悟詩人內心的獨特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氛圍,感受詩境。
1、播放歌曲《送別》。師誦讀: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是近代著名學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別之詞,從這個旋律之中我們感受著作者濃濃的別愁離緒。(板書:別)
2、送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F在有汽車、飛機等發(fā)達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訊方式,但是在古代,因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離,要想再見上一面就很難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于是,古人就把這種種別離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送別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詩人高適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嗎?(補板書:董大)
4、請大家翻開課本,自己小聲地讀讀古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了。
5、指名讀,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6、通過自學,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什么?
(匯報交流,師生共同補充介紹這是高適寫給董大的一首送別詩。董大名叫董庭蘭,因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可是當時舉國上下卻盛行胡樂,能欣賞古琴的人并不多。董大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覺得京城再也無法呆下去了,便決定離開。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碰到好朋友高適。)
過渡:高適又是如何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1、請大家再次回到課本,借助注釋,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
2、你讀懂了哪句詩,你就說哪一句。
(教師抓住以下重點詞點撥:第一句的“曛” ,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4、品讀前兩句。師:詩人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送別好朋友的呢?
(1)指名讀前兩句詩并說理解。
(2)你從這樣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理解這兩句詩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黃云、白日、北風、雁、雪。順勢點到古詩詞中的借景抒情——這昏黃一片的天地,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難挫折。)
(3)指導感情朗讀這前兩句...
查看詳情>>別董大古詩原文以及翻譯
古代有很多送別詩,要么是送友人遠行;要么是送丈夫出征;要么是送親人上任,無論是哪一種送別,都帶著或濃稠或綿延的離愁,但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首送別詩,一反常態(tài),詩中是充滿力量的激勵,是豁達的勸慰,隨著好查小編一起在《別董大》中一窺究竟吧!
別董大古詩原文
別董大
高適 〔唐代〕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翻譯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太陽黯淡無光,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誰又不識你呢?
注釋
1.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2.黃云:天上的烏云。
3.曛 :昏暗。
4.莫:不要。
5.誰人:哪個人。
賞析
前兩句是對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第一句展現了一種奇特的風光,第二句所交代的是分別之時的季節(jié)和天氣情況,令人頓生一種悲涼寂寥的孤獨感。
后兩句是寬慰他人的經典詩句。第三句是高適安慰董大之語,告訴他在遠行的路上不用發(fā)愁沒有朋友。在第四句中,他又對董大進行鼓勵,認為憑其現在的才情,一定會前途無量。這兩句的詩意很大氣,看似圍繞董大而寫,實則表達了自己“四海之內皆朋友”的思想。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h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高適古詩拓展
一、除夜作
高適 〔唐代〕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二、塞上聽吹笛
高適 〔唐代〕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三、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高適 〔唐代〕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jié)M關山。
查看詳情>>與“別董大古詩原文以及翻譯”相關的文章
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別詩,通篇寫得極為抒情
唐朝詩人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也正是由于那個偉大的時代,當時無論是在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那都是世界一流,另外當時的長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些詩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自然充滿了自信,為此在文化上也是高度自信,同時也高度自覺;那么他們的這種自信,也是令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顯得與眾不同,尤其是當時的邊塞詩人,他們表現出了一腔愛國熱情,可謂是心懷天下,從而也有一種遠大的人生志向。
那么邊塞詩人大家最為熟悉的則有王昌齡、岑參、王之渙等人,其實除了這幾位之外,我們還不應該忽略高適,同樣是邊塞詩人,他的作品顯然要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有氣勢,特別是他的一首《燕歌行》,通篇更是洋洋灑灑,不僅充滿了理想主義,更是把邊塞的風光,以及殘酷的戰(zhàn)爭,還有自己一腔熱血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氣質。
作為一位邊塞詩人,高適的作品顯得很有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鐵骨錚錚的英雄氣概,其實我們從他的詩作中,有的時候還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柔情,譬如他的這首《別董大二首.其一》,便是一首充滿了柔情的作品,通篇不僅唯美,同時也充滿了一種憂愁之感,更是把送別時的那份感傷之懷,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的淋漓盡致。
《別董大二首.其一》
唐朝: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高適的《別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別詩,通篇看寫得極為抒情,也很是經典,整首詩以一種極為獨特的表現方式,把送別之情寫得很是獨特,他并不像一般的詩人那樣寫送別,一般的詩人他們是喜歡寫得哭哭啼啼,但是高適的這首詩寫得又是很不一樣,雖然通篇看上去很傷感,可是卻并沒有表現得哭哭啼啼,反而是寫得很是溫情,詩人在這里則是安慰起了朋友,也就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
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寫景,但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也令他這首詩顯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張力,“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保@地方千里黃云,看上更是遮天蔽日,也讓人看不清楚,整個前面都是朦朦朧朧的樣子,遠處更是送來了陣陣北風,不僅來了一群大雁,同時又下了紛紛揚揚的大雪,地面上更是白皚皚的一片。這兩句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再結合下面的兩句,則是會發(fā)現這兩句顯得別具一格。
第三四句更是經典,也是千古名句,同時也是兩句人生箴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抒情,更是表現出了詩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對于友情的那份深厚的友誼,千萬不要擔憂,不要去擔心前方沒有知己,要知道這天下的人沒有人不認識你。在這兩句中詩人表現出了高度的自信,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
高適的這首《別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描寫得很是唯美,也很是深情,詩人也正是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不僅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以及自己對于人生的感悟,從而也令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
查看詳情>>與“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別詩,通篇寫得極為抒情”相關的文章
《別董大》古詩閱讀,適合小孩子讀的古詩有哪些?
親愛的小伙伴們,所謂開卷有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古人詩詞歌賦何其何多,小編今天精心準備了一份,適合小學生的書單給大家,廢話就不多跟大家啰嗦啦,那還不趕緊往下!
第一篇:《別董大》作者:唐,高適
全文: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
天下誰人不識君。
意思理解:明亮的太陽快下山了,余暉把滿天的云彩染成了黃色。北風勁吹,大雪紛飛,雁群往南飛去。你別擔心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到知心朋友,天底下誰不知道你的才學和為人呢?
精彩賞析:前兩句寫景,似乎在為送別定下低回纏綿的基調:時間是傍晚,映入眼簾的是落日的余暉、漫天的黃云、南飛的雁群,身處的環(huán)境是刺骨的寒風、紛飛的大雪。這恐怕也是詩人自己生平境遇的寫照吧。想象一下,此時此境,話別的友人很可能就是一番難分難舍、一番揮淚惜別了。
出乎意料的是詩的后兩句,別出心裁,格調上給人以一種“往前看”的振奮:別擔心呀,天下哪一個會不賞識有德又有才的你?哪一個會不把你當成可深交的知心朋友呢?這當然是給友人的臨別激勵,可是我們再想象一下,此言此情,是不是也有可能是詩人的一種自勉呢?
詩人認識:高適(702——765),字達夫、仲武,渤海蓨縣(現在的河北景縣南)人。生活貧困,一直失意,甚至“以求丐自給”,直到50歲時才做了個封丘縣尉。后來曾任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散騎常侍,去過邊塞。豐高的經歷,使他的詩作題材較為寬泛,并以邊塞詩著稱于世。
第二篇:《絕句》作者:唐,杜甫
全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意思理解: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叫著,一行白鷺自由地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口往外面眺望,只見岷山上一片千年不化的皚皚白雪;再從大門往江邊極目,只見停滿了來自遙遠東吳的船隊。
精彩賞析: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畫面的內容多么豐富!有動態(tài)的鳥兒:唱著歌的黃鸝,飛上天的白鷺,生機盎然;有靜態(tài)的風景:白雪皚皚的高山,揚帆欲發(fā)的船隊,視野遼闊。
畫面的色彩多么絢麗!鶯,是黃的;鷺,是白的;柳,是綠的;天,是藍的;還有那千年雪山,白茫茫的,屹立在遠處....
透過字里行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對寧靜生活的心滿意足。
詩人認識: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祖籍襄陽(現在的湖北襄樊),后遷居鞏縣(現在的河南鞏縣西)。晚年流離到四川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草堂定居,最后病死在長沙到洛陽的一條破船上。
第三篇:《楓橋夜泊》作者:唐,張繼
全文: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意思理解:半夜時分,月兒沉落了,烏鴉叫起來了,滿天的寒氣,滿地的霜。江岸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光,陪伴著因為憂愁而無法入睡的游子。蘇州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里,半夜時分,更添愁緒……
精彩賞析:內容安排上的疏密有致,反映了詩人精湛的藝術技巧。
前兩句,用極其精當的14個...
查看詳情>>《別董大》古詩的友情羨慕了,那些存在古詩里的友誼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譯文:想當年客居他鄉(xiāng),飄零江漢;與你異鄉(xiāng)聚首,攜手醉還。離別后如浮云漂流不定,歲月如流水一晃就已過了十年。今日相見,歡笑融洽的情態(tài)一如從前,人已頭發(fā)稀疏,兩鬢斑白了。為何我不與故人同歸去?因為淮上風景秀美的秋山。
《別董大二首》——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譯文:千里黃云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只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贈范曄詩》——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譯文: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花帶給身在隴頭的你。江南沒有好東西可以表達我的情感,姑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鵲橋仙·七夕》——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后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品令·茶詞》——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诓荒苎?,心下快活自省。
譯文: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松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貧交行》——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
查看詳情>>高適的送別詩好狂,別董大
送別詩那么多,高適這首最狂,最后一個問句,豪氣不輸李白。
曾經有人統(tǒng)計,史上共有多少首送別詩,后來發(fā)現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光是詩壇大佬所作就不下數百首,如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岑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古人送別,經常是因為友人被貶外地為官,離別時難免惆悵不已,所以送別詩多是凄苦之作。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卻是送別詩中最狂的一首,來自高適的《別董大》。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河北人,唐代大臣,官至刑部侍郎。他最擅長的是邊塞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這首《別董大》是高適與好友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要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詩中的董大其實是高適的好友董庭蘭,是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音樂家,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算是最早的流浪音樂家了,不愿意好好求學,甚至做過乞丐,也是一個性情中人,與高適是多年的好友。
全詩分兩首,其一的第一句,描寫了送別時的場景,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昏暗,北風里白雪紛紛,大雁急著歸去。這是典型的送別場景,表現了作者內心的離愁,但著眼卻壯闊不已,甚至讓人聽出了點點悲壯。后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在勸董大不用擔心前程,天下之大,還有人不認識你董大嗎?看起來是在勸好友,實際上也是在安慰自己。這樣豪氣的問句,也只有高適能說出來,豪氣不輸李白。
或許大家以為能發(fā)出這樣的豪言壯語,詩人應該是處于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其實恰恰相反。第二首暴露了作者此時的困境:“我們就像飄零的鳥兒自傷自憐,想起離開京城已經十多年。我一個大男人,貧賤到這樣的地步,誰又能甘心呢?今天相逢我連酒錢都掏不出了哦!“事實上,此時已經43歲的高適被貶,而這已經是他被貶出京城十幾年后的再次被貶。
兩個落魄之人的相逢和離別都沒有凄凄慘慘,雖自嘲付不起酒 錢,卻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語言樸素無華,卻力透紙背。人生或許就應該如此,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充滿力量的前行,為了自己的不甘心也好,為了心中所愛也好,大家說對嗎?
與“高適的送別詩好狂,別董大”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