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信息
直到今天,在中國民間仍流行著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如除夕、元旦、社日、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這些節(jié)日大多萌芽于先秦時期,在漢代基本定型。同時,秦漢時期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也對這些節(jié)日習俗留下了鮮明的印記。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稱謂較多。古代“午”與“五”同音,故端午又稱端五。又因兩五相重,故又有“重午”或“重五”之稱。由于古時人們常于此日以蘭草湯沐浴,所以端午節(jié)又叫浴蘭節(jié)。道教稱五月五日為“地臘節(jié)”,后代又有“天中節(jié)”“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女兒節(jié)”等稱法。歷來對端午節(jié)的起源說法不一。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最初可能萌芽于民間的巫術和巫醫(yī)活動。端午時節(jié),盛夏即將來臨,陽氣上升,疾病容易流行。所以早在先秦時期,北方中原地區(qū)就把五月五日作為驅邪避瘟的日子。戰(zhàn)國時,人們也視五月五日為惡日。東漢王充的《論衡·四諱》中還提到正月、五月生子殺父母的事。
秦漢時,端午節(jié)的活動主要是圍繞著祛病禳災而展開。據(jù)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要以五彩絲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薄肚G楚歲時記》也說,漢時,在五月五日,人們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合成細索,系于臂上,稱為長命縷,續(xù)命縷、五色縷、朱索等。古人認為五色絲縷能驅邪避惡。此外,還有五色桃符,即“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直到今天農村許多地方每逢五月初五,姑娘媳婦還喜歡用五色繡花線扎成大小不等的精致五彩粽子,用紅線串起來,討個吉利。
在端午節(jié),人們還要“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或將艾葉“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端午剪艾虎與年節(jié)在門上掛桃符、畫虎的作用一樣,都是為了借助虎的威力以驅邪避鬼。這天,人們還要掛菖蒲飲菖蒲酒。菖蒲對人體有開竅、止痛、祛風濕等作用,用它泡酒可以防病健身。吃粽子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
這一習俗與端午節(jié)始于夏至有關。《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jié)日食粽?!庇帧吨芴庯L土記》也說:“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粽子用菰葉或箸葉包裹,用水煮熟,色香味俱全,是暑熱到來之時的時令佳品。后來,由于人們將端午節(jié)與紀念屈原之死相聯(lián)系,粽子也就被視為祭品。
在南方漢族及傣、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端午節(jié)還有龍舟競渡的習俗。龍舟競渡最初可能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龍與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舟競渡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漢末魏晉以后,一般以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一種說法是,東漢光武帝時,有一長沙人叫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對歐回說每年人們投于水中的祭品多為蛟龍所食,今后若有惠祭,當以楝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纏之,此兩物均為蛟龍所害怕。
歐回依從其言,從此五月五日做粽子用楝葉并纏五彩絲便成為習俗。又據(jù)《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所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辈贿^,漢代端午節(jié)各地所紀念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屈原,如山西為介子推,吳越兩地為伍子胥與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為曹娥。只是到后來,人們才逐漸統(tǒng)一以五月五日為紀念屈原日。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它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名稱的由來,可能與《易經》有關?!兑捉洝芬躁栘碁榫牛瑢⒕哦殛枖?shù),兩九相重為“重九”。又因日月逢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重陽”一詞就已出現(xiàn)。如屈原《遠游》一詩中,就有“集重陽八帝宮兮”之句。在其名作《離騷》中,還提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很可能是指當時人們于重陽日餐菊之習俗。不過,戰(zhàn)國時是否已將重陽定為節(jié)日不得而知。
從文獻記載看,兩漢時期重陽節(jié)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在《西京雜記》中,作者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她的侍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后來嫁給平民為妻,一日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飲菊花酒、佩茱萸、吃蓬餌,以求長壽的情形。茱萸是高丈余的落葉喬木,秋天結實,果實系中藥材,有通五臟、九竅、強陰助陽作用。
菊花酒是用菊花釀成的酒。該書還說:“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袚禊登高?!笨梢?,當時人們還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無論是佩茱萸、飲菊花酒,還是登高,都是為了驅疫避邪。魏晉以后,人們逐漸把重陽節(jié)作為健身、娛樂、游玩的節(jié)日。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