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2024二十四節(jié)氣表
夏至不知道怎么過?只需要這些美食就行了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jié)”、“夏至節(jié)”。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節(jié)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
古人過夏至是放假的,至少三天。那是一段多么快樂的假期啊,中華土地,縱樂不休,商賈不行,兵戈不動,日常活動皆停止。宋人的夏至,百官放假三日,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到了清代,夏至的假期只剩一天。
又下雨了。夏至?xí)r節(jié)的梅雨季,總能使人置身于安然的冥想氛圍。
一種只有東方才有的陰翳美撲面而來。曖昧的屏風(fēng)、錯落的綠樹、搖曳的燭火,藏住了東方人的含蓄深沉,“蹲伏在瞑暗的光線里,借著紙扇反射的熹微亮光,或沉浸于冥想,或探望窗外的庭院景色,那情致實在難以言喻”,日本美學(xué)大師谷崎潤一郎說過。
不如關(guān)上燈吧。
江南梅子黃熟期,夜沉燈黃,天光晦暗,人的五官仿佛分外敏銳。雨聲如竹響,齊刷刷地撞擊著土地,前庭的紫陽花開得生機蓬勃?;ㄇ虼T大,藍紫的花瓣泛著細膩的光。楊梅嫣紅,青瓦泛亮,芭蕉得雨。雨水下得池水漸漸漫溢,把樹翳的倒影搞得皺巴巴的。蛙聲一聲愈一聲地響。萬物的低語在梅雨中開始,群山的靈魂正在醒來。
夏至這一天,人們有吃夏至面的風(fēng)俗。據(jù)《帝京歲時紀(jì)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云:‘冬至餃子夏至面’”,正值麥?zhǔn)占?,夏至面也有嘗新的意味。
這一碗夏至面在中國各地品類、口味各不相同。
夏至?xí)r,北京人都喜歡吃過水面。面條煮出來后,先用涼水過上幾遍,然后澆以醬油汁、芝麻醬,佐以各種時鮮菜,兩碗冷面下去,暑氣頓消,還有遼寧、山東等地也吃過水面。
江南當(dāng)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俚語,人們不分貧窮富貴,夏至日皆祭其祖,大多食陽春面、過橋面、麻油拌面。
南京人的涼面很特別,老人說南京的夏天總是很長,所以面也格外長些。一大藍邊碗里堆滿了長面條,放上豆芽、芹菜、胡蘿卜絲等時節(jié)菜,口味則以甜鮮為主,在醬料熬制時要加入白糖提鮮,輔以鹵蛋、黃瓜絲、花生米。
酸梅湯是夏至解渴和解饞的飲品。
酸梅湯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周時,就有人從新鮮的梅果中提取酸漿作為飲料。到了南宋,酸梅湯初具雛形,梅子被熏制成黑色干果——烏梅,然后泡湯喝,當(dāng)時叫做“鹵梅水”。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的酸梅湯有一味咸,不加糖,用咸豆豉與烏梅一起煮,又酸又咸。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投奔紅巾軍之前,就干過販賣烏梅的買賣。后來江淮大旱,瘟疫流行,他曾經(jīng)用烏梅泡水救過不少病患。這時“鹵梅水”已經(jīng)叫做“烏梅湯”了。
酸梅湯的靈魂材料是烏梅,《本草綱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再有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就可以自己熬煮。先用水洗凈烏梅、山楂和甘草,放入清水浸泡。大火煮開轉(zhuǎn)小火一小時,加冰糖或冰片糖調(diào)味,倒出,用小勺攪拌一下,再倒入小碗,撒上干桂花,靜置冷藏。煮法很多,你也可以加洛神花、陳皮、枸...
查看詳情>>與“夏至不知道怎么過?只需要這些美食就行了”相關(guān)的文章
夏至吃面:炎熱夏季的解饞美食
可以說,夏至吃面是種風(fēng)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qū)。正如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中記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說法的,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并不是說“夏天來了”,而是代表著夏天已經(jīng)過了一半。夏至以后氣溫會逐漸升高,將進入最熱的時段,夏至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qū)的重要習(xí)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那么夏至為什么要吃面呢?夏至吃面習(xí)俗的由來是什么?
夏至為什么要吃面: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
夏至吃面是種風(fēng)俗,從古至今風(fēng)靡全國
說到夏至的飲食,離不開面。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梢哉f,夏至吃面是種風(fēng)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qū)。正如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中記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說法的,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
人們從夏至開始調(diào)整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條,山東人吃面條要過涼水,俗稱過水面。夏至北方吃打鹵面和炸醬面,南方吃的面條品種就比較多了,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
夏至為什么要吃面:夏至正值小麥?zhǔn)a(chǎn)之際,吃面有解饞吃鮮的意思。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在古代的時候,一般到夏至人們都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蒼天保佑災(zāi)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敝艽闹良郎?,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此時民間新麥方出,人們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這一食俗也流傳至今。夏季受涼后往往會出現(xiàn)鼻塞惡寒、頭痛身重等癥狀,煮一碗熱面,加些蔥白及胡椒,趁熱品嘗,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因夏至新麥已經(jīng)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從營養(yǎng)學(xué)的角度來看,夏至前后是麥子豐收、新面粉上市的時候,新鮮面粉里的營養(yǎng)成分較高。過去,人們在這個時候多吃面,一方面是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條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
與“夏至吃面:炎熱夏季的解饞美食”相關(guān)的文章
夏至名菜子鵝炙,為何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再過幾天,6月21日夏至就到了,這也是北半球全年里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到了這個時候,各地氣溫也都撒歡式的往上升了,天熱就容易沒有胃口。所以到了夏至這一天,咱們?nèi)缃竦娜珖鞯囟加懈髯圆煌墓?jié)令食品來順應(yīng)節(jié)氣、刺激食欲。
比如北方地區(qū)諸如山東等地就有夏至吃面的風(fēng)俗,而南方比如江浙地區(qū)則有夏至吃餛飩的傳統(tǒng),當(dāng)然還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夏至吃粽子的古老習(xí)俗,此外還有吃粥的、吃圓糊醮[jiào]的等等。
熟悉咱們大錘說史的列位讀者聽友都知道,大錘是一個資深的行動派吃貨,所以本期大錘說史,咱們就說一個夏至的節(jié)俗菜品,不過這個菜品有點兒偏門,我們要說的,是1400年前古人用來慶祝夏至、并且流傳了數(shù)百年之久的一道名菜。
這道歷史極為悠久的夏至名菜,就是烤鵝。當(dāng)然,在1500年前,古人不叫烤鵝,他們把這道菜稱為鵝炙[zhì]。而且在那個時代,鵝炙準(zhǔn)確來說是子鵝炙,也就是燒烤幼鵝制作而成。
歷史上,這道菜大約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在1600年以上,在這道菜出現(xiàn)的相當(dāng)長時間里,它并沒有成為夏至日的節(jié)俗菜。它是一道相當(dāng)珍貴的菜肴。因為那個時代養(yǎng)殖鵝的人家很少,鵝的產(chǎn)量上不去,而且鵝的喂養(yǎng)比較費錢,按照同時代《齊民要術(shù)》的說法,養(yǎng)鵝需要用五谷來喂養(yǎng),不能用生蟲,這在那個年代生產(chǎn)力水平不高的環(huán)境下,給人吃的五谷都不夠用,用五谷等糧食來喂養(yǎng)鵝,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所以在南北朝相當(dāng)長的時期內(nèi),炙烤的子鵝都被視為頂級的珍饈[xiū]名菜。比如我們后世都熟悉的成語“江郎才盡”,這個成語說的那個尷尬的主人公叫做江淹,是當(dāng)時南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
而江淹非常受南朝的齊高帝蕭道成的重用,經(jīng)常要為蕭道成起草重要文書,而江淹因為受皇帝寵幸,所以表現(xiàn)的很狂放,蕭道成讓他來起草文書,江淹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動筆之前先索要高級酒食,這其中就有鵝炙,而且江淹可以一邊吃烤鵝飲好酒,一邊快速寫文書。
等到酒喝光了鵝炙吃完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文書也就完成了。整個裝x的過程基本是在暗示我這么牛的才華,齊高帝你得用同等水準(zhǔn)的高級菜高級酒才配得上我。
歷史上的鵝炙,正是佩戴了在南北朝時期“頂級佳肴”的標(biāo)簽,進入了唐朝。進入唐朝以后,鵝的養(yǎng)殖開始有所推廣,所以鵝的用戶群體已經(jīng)從最頂級的皇親國戚級別稍微向下拓展了用戶范圍。也正是因為從金字塔尖走下來了幾個臺階,有了更廣泛的人群,因此這道鵝炙就成了唐朝士大夫階層用來在夏至這一天慶祝時令的名菜。
之所以鵝炙會成為夏至的專供名菜。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jīng)寫道,當(dāng)初自己在蘇州過夏至,就享受了當(dāng)?shù)貎纱笾南闹凉?jié)令食品,一個是又香又嫩的竹筒粽子,一個是又脆又鮮的烤子鵝。
這里大錘還要額外補充一句,之所以鵝炙能夠在誕生200多年之后成為唐朝人在夏至的節(jié)俗菜品,除了它自帶的頂級佳肴稀罕物這個屬性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dāng)時唐朝人認為鵝肉不僅性冷而且能夠補中益氣,適合在夏至這種炎熱的日子里食用,以滋補身體。
雖然...
查看詳情>>與“夏至名菜子鵝炙,為何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