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伯牙子期的故事(熱門五篇)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jù)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
5、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2、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難點: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生自讀自悟、討論理解;教師運用課件點撥、引導學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構想:引導學生在讀中進入情境,展開想象,體會人物情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內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賞樂曲、配樂誦讀,感悟藝術魅力。
教學流程:
一、古琴古韻解題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xx琴(篆書琴),學生根據(jù)字形說說(猜猜)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圖片)師敘述: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會發(fā)音的線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兩個“王”字,如果把這兩個“王”字連起來,就像絲絲琴弦了。古人造這個字的時候就是用象形的辦法,把琴弦標注出來了。可見,弦對琴來說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4、師啟疑:伯牙,這個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著名的樂師,竟然不再彈琴了,這究竟是為了什么?相信通過學習,你一定能走進伯牙的內心,體會到那動人的情。設計意圖:抓住“琴”字的字形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弦”的字義,進而理解課題“絕弦”的意思。這樣以課題為切入點,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明晰文章題目和文章內容的聯(lián)系。
二、同文同法品韻味
1、回顧學法
(1)請學生回顧五年級學習《楊氏之子》時采用的.方法。
(2)根據(jù)學生回答,師概括:讀(讀正確、流利,注意停頓恰當),解(借助注釋、工具書、插圖等方法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悟(抓住關鍵語句,聯(lián)系相關資料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整體讀文自由練讀xx指名讀(隨機點評)xx同桌互讀xx齊讀
3、初知大意
(1)學生默讀,動筆標注。
(2)小組交流互助。設計意圖:“習得方法”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鞏固舊知,掌握新知。通過四個層次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三、讀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讀、理解“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敝攸c引導學生理解這里的“善”是“擅長、善于”的意思。
(2)課文中有具體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讀,畫出句子。)
(3)交流匯報。(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朗讀出贊嘆的語氣,進一步體會“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查看詳情>>與“伯牙子期的故事(熱門五篇)”相關的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精華三篇)
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當時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盾髯印駥W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秴问洗呵铩け疚镀酚涊d伯牙鼓琴遇
知音鐘子期,后來鐘子期意外去世,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絕弦終生不再鼓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chuàng)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歷代文獻關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列子》、《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據(jù)《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肚俨佟?、《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chuàng)作水仙操。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生字組詞:
哉:善哉 壯哉 怪哉 妙哉 嗚呼哀哉
巍:巍峨 巍然 巋巍 巍巍高山
弦:琴弦 弓弦 弦外之音 改弦更張
軸:畫軸 軸心 軸線 車軸 轉軸
曝:曝書 熾曝 曝曬 一曝十寒
多音字:
斗:dòu爭斗 dǒu斗膽
角:jiǎo角落 jué角色
課后習題答案: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闭f說這句話的意思,再結合“資料袋”和同學交流感受。
意思:鍾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查看詳情>>與“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精華三篇)”相關的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系列2篇)
伯牙琴技高超,鐘子期則善于聽琴。伯牙有了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便拋棄了愁悶,整日與鐘子期為伴。以下是好查范文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伯牙與鐘子期的800字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伯牙絕弦(改寫)
俞伯牙是一代杰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fā)。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琴技高超,鐘子期則善于聽琴。伯牙有了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便拋棄了愁悶,整日與鐘子期為伴。
有一天,伯牙與鐘子期在高山上游玩,忽然,天上的烏云聚集起來,天立刻變得陰沉沉的,從第一滴雨點開始,很快便下起了傾盆大雨。伯牙心中不悅,望空中像蒙了一縷輕紗似的,朦朦朧朧;山上的綠樹、石頭被雨洗得煥然一新,這景色甚美。俞伯牙想:我正愁沒事干,何不把這美景用琴聲表達出來?于是,伯牙把瑤琴搬來,坐定后,伯牙一揮巧手,這雨、這山、這美景全都化作美妙的音符,從伯牙的手中流淌出來。鐘子期陶醉其中,嘆道:“好啊,高峻的樣子像見到了泰山!”俞伯牙大悅,聽見山上巖石縫中潺潺流水聲,又發(fā)靈感,高山巍峨之聲變成了嘩嘩流水聲。鐘子期閉眼傾聽,不覺心曠神怡,說:“妙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看到了江河!”伯牙微笑著想:我所想的,我所彈出的,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真是我的知音啊!
時隔幾年,伯牙未能與鐘子期相見。今日,伯牙趕去看望鐘子期,未料見到的卻是鐘子期的墓。伯牙熱淚長流,悔恨交加,悲痛萬分。于是,他操起瑤琴,最后一次為鐘子期彈奏一首曲子,邊彈邊高聲吟誦——“……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唱完,伯牙高舉瑤琴,重重地摔在地上——弦“崩”地一聲斷了,瑤琴摔成了碎片。伯牙在鐘子期墓前高聲發(fā)誓:終身不再彈琴!
俞伯牙與鐘子期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shù)赜忻麣獾那賻?。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對他說,我已經(jīng)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于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xiàn)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guī)闳グ菀娝?,跟他繼續(xù)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
查看詳情>>與“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系列2篇)”相關的文章
伯牙絕弦的故事是真的嗎?兩人是如何成為知音的
俞伯牙與鐘子期是春秋戰(zhàn)國人士,通過資料記載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一生最愛彈琴。歷代史書資料關于俞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國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湯問》篇。列御寇在這篇文章中,不僅提到了俞伯牙的簡介,還提到了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勸學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書中寫到“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
由此可見,俞伯牙的琴藝非常高超。話說,俞伯牙自幼聰慧靈敏,并且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師是當時名氣頗大的琴師成連。和俞伯牙相比,史書對鐘子期的簡介少之又少。只知鐘子期和俞伯牙一樣,是楚國人。以今天的地名來說,鐘子期是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一位樵夫。俞伯牙與鐘子期能遇見,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國一事。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中秋節(jié)那天,俞伯牙坐船來到了漢江口。
由于風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風浪的平息。晚上,云開月出,景色十分美麗迷人。俞伯牙望著頭上的明月,不禁琴興大發(fā),便席地而坐專心致志的彈起琴來。優(yōu)美的琴聲,剛好讓鐘子期聽見了。鐘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聲中難以自拔。隨后,俞伯牙又為鐘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兩首曲子,兩人隨即結為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首詩歌講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出自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作者旨在通過這則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難尋的道理。話說,俞伯牙遇到樵夫鐘子期之后,俞伯牙將鐘子期視為知音。畢竟,鐘子期能聽得懂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
俞伯牙演奏結束后,便和鐘子期談天論地,把酒言歡。兩人越聊越投機,互相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于是,俞伯牙和鐘子期拜為兄弟,并且約定每年的中秋節(jié)都要來此相會。和鐘子期灑淚而別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約定來到了漢陽江口。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沒有見到鐘子期的影子。于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過自己的琴聲能召喚來這位知音。俞伯牙彈了很久,依然不見人來。到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過路的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這位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
臨終前,鐘子期留下遺言,讓后人把墳墓修在江邊,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會時,都可以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了。聽了老人的一席話,俞伯牙萬分悲痛。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來到了鐘子期的墳前。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聲演繹了一曲《高山流水》。彈完,俞伯牙挑斷了琴弦,并長嘆一聲,把自己心愛的瑤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彈琴還能給誰聽呢?”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講述的就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在古代文學典故中,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被奉為知音難覓的典范。胡說,俞伯牙酷愛練琴,為了成為聲名顯赫的琴師,俞伯牙曾拜成連為師,跟隨他學習彈琴技巧。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的琴...
查看詳情>>與“伯牙絕弦的故事是真的嗎?兩人是如何成為知音的”相關的文章
如何理解伯牙絕弦的行為?為何伯牙終生不再碰琴
《伯牙絕弦》,講的是伯牙和鍾子期以琴曲相知相識的故事。伯牙和子期這兩個人可以說是鼎鼎有名,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世很多詩人都在詩中用此典故,表達對友人的懷念或對知音難覓的慨嘆。迄至當代,表現(xiàn)二人友情的古曲《高山流水》被刻在一張銅質光盤上,跟許多民族的經(jīng)典曲目一道,隨著宇宙飛船飛向了太空,更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對知音故事的褒揚。
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訛傳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鐘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鐘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與子期的故事
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典籍中分別見于《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列子》《新序》及《說苑》中,情節(jié)大同小異,區(qū)別只在細節(jié)。統(tǒng)編教材選用的是《呂氏春秋》的版本,出自《本味》篇。我們先來看看這篇課文吧: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辨R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伯牙是古代一位善長彈奏古琴的藝術家,據(jù)說當年跟成連先生學琴,成連對他說:“吾能傳曲,不能移情?!币馑际?,琴曲的彈奏是技藝與情感的融合,我能傳給你曲子和彈奏技藝,但不能將我參悟的情感轉移給你。于是帶他去東海之濱,讓他自行體悟。伯牙“聞海水汩沒漰澌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觸景生情,悟出了彈琴的奧秘。這樣一位彈琴高手,必然如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那樣孤獨,蓋因“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因此,當他遇到善聽的鍾子期,該是一件怎樣的幸事。
伯牙剛開始彈奏,心中充滿著對高聳、莊嚴的泰山的向往,鍾子期就能第一時間送上贊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碑敳佬闹谐錆M對浩浩蕩蕩的長江的贊頌,鍾子期也立刻會意:“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可見子期之善聽和二人心意之相通。
鐘子期之死
故事的結局,無論是《呂氏春秋》還是《警世通言》,記載的都是鐘子期先于俞伯牙而死。然而,比較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是俞伯牙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公元前354年,楚國參與了戰(zhàn)國時期最熱血的一段故事圍魏救趙,同年,俞伯牙去世,從此之后,對于鐘子期來說,再也沒有人彈七弦琴彈得這么好聽了。
子期去世了,伯牙自然是悲痛欲絕,伯牙做出一件令世人意想不到的舉動:摔破古琴,剪斷琴弦,從此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覺得世間已經(jīng)沒有一個人足以讓他為之彈奏了。
伯牙絕弦終生不再碰琴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那些敏感的讀者也許要為生命的無常和美好事物之易逝而嘆息,但更多的讀者會為二人的友情所感動,生發(fā)出對真摯友情的渴慕。古往今來,交友無非幾個因由:或以利相交,或以勢相交,或以心相交。以利相交者,“利盡則...
查看詳情>>與“如何理解伯牙絕弦的行為?為何伯牙終生不再碰琴”相關的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易譜,世上知音難覓
古語有“高山流水”一詞,出自《列子》及《呂氏春秋》。其意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是詠贊山水之詞,其實真正用意是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難覓的意思。我們可以深入解析一下,為什么一個“高山流水”之詞,卻不關乎山水,而關乎知己。
《呂氏春秋》中有記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一名為俞伯牙的樂師,在晉國為官。俞伯牙自小研習音律,琴技精湛,聲名在外。俞伯牙琴技雖已聞名天下,但是一直追求精益求精,總感覺自己彈奏的曲子缺少靈魂,相當于處在一個瓶頸期,距離登峰造極還有很大的差距。
俞伯牙的恩師成連知道后,讓他前去東海蓬萊山仙境求學,多與大自然接觸,看高山巍峨壯闊,大海洶涌澎湃,走過天涯海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生命和人間冷暖。伯牙尊師命前往蓬萊,走遍山川大河,觀四季更替,風云變幻,碧浪磅礴,鳥獸嘶鳴。在大自然生命的奇妙之中頓悟,彈琴音隨意轉,終悟得大自然的樂章與琴音融合一體,琴技更加爐火純青。
后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修樂譜,夜間乘船游覽而下,于漢陽江口遇驟雨,風起云涌,江水大漲,遂停于江邊。雨過天晴之后,風平浪靜,月色皎皎,杜鵑夜啼,伯牙對著清風明月有感,思緒萬千,對著江水取琴彈奏。伯牙專心彈奏,琴音繞耳,曲尤未終,漸入佳境之際,琴弦斷裂,后發(fā)現(xiàn)有一樵夫立于岸邊,聽著琴音沉醉不已。俞伯牙本是晉國上大夫,又是樂師,是名流風雅之士,見樵夫,心生不喜。彈琴之人最忌諱弦斷,被一鄉(xiāng)野之人打斷自己彈奏的性質,很是不悅。但見樵夫談吐不凡,態(tài)度不卑不亢,知自己一葉障目了。當即請樵夫移駕上船,對坐彈琴。俞伯牙琴音高亢,樵夫便道:“峨峨兮若泰山(此調仿若雄偉而莊重的高山!)” 暗指伯牙意在高山。俞伯牙彈奏曲調變得悠遠綿長時,樵夫又說:“洋洋兮若江河(如綿延不斷的長江流水般源遠流長!)”,知曉他志在流水,幾句話便闡盡伯牙心中的憂結與志向。
俞伯牙一曲終罷,驚嘆不已:“先生當真無愧為知音啊!”自己苦心鉆研琴技,雖已悟得與自然相融合,被世人稱贊登峰造極。但是以往以情入琴聲,并無人知曉心意,無人可說,而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鄉(xiāng)野樵夫居然聽懂他了的琴音,并與之共鳴。遂問于樵夫,曰名為鐘徽,字子期。相邀對坐,與之舉杯暢飲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當即結拜兄弟。而后伯牙即興彈奏樂曲,不管伯牙彈的是何曲子,鐘子期都能道出伯牙的所想及彈奏的心境。
伯牙琴藝高超,子期對音樂有著很高的鑒賞能力。伯牙彈琴入情于樂曲中,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對琴音的理解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漢陽江口,知音對坐一夜開懷暢飲。惺惺相惜的二人就此約定,來年中秋再于此地相會,不醉不歸,后各自揮淚拜別。
來年期至,俞伯牙如約而至漢陽江口,卻未曾見到鐘子期赴一年之約,呼喊知音許久未得回音,獨自坐于江邊,彈琴相候。后來輾轉跟一老翁打聽,知悉...
查看詳情>>與“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易譜,世上知音難覓”相關的文章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音樂不分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伯牙,又作伯雅,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上大夫,著名的音樂家、琴師。
《琴操》記載,伯牙跟隨成連先生學琴,歷經(jīng)三年,琴藝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伯牙雖然琴藝精進了,卻還沒有達到“移情”①的境界。老師成連便對他說:“在音樂的表情達意方面,你還是有所欠缺。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理解。他現(xiàn)住在東海的蓬萊仙島上,我?guī)闳グ菀娝?,跟他繼續(xù)深造,你看好嗎?”伯牙聞聽大喜,連連稱善!
兩人充分準備后,便乘船往東海進發(fā)。一天,船行至東海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此處靜候,我去接方子春先生,不久就會回來?!闭f完便劃船離開了??墒沁^了十多天,成連也沒回來,伯牙心中十分煩悶。他抬頭望向大海,但見大海波濤洶涌,海風凜冽;回望島內,山林幽暗,晚歸的鳥兒發(fā)出陣陣悲鳴。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道:“這是成連先生在教我“移情”啊!”于是由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琴曲《水仙操》。從此,伯牙的琴藝更為精進。原來,老師成連是讓伯牙以自然為師,在大自然中親身感受,這樣既陶冶了性情,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后來,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師,人人都夸贊他的琴藝高超,連荀子都贊嘆:“伯牙鼓琴,六馬仰秣?,鳥獸猶感之,況于人乎!”但伯牙卻覺得真正能聽懂他琴曲的人卻不多。
直到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游玩。傍晚,行到一座高山旁時,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伯牙便泊船江邊,以避風雨。這時,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遠處巍峨的高山和朦朧的江面,不禁觸景生情,撫琴一曲。
正彈到盡興時,突然聽到岸邊有人贊嘆道:“美妙啊,多么巍峨的高山!”伯牙心中一動,遂曲調一轉,又彈奏了一曲《流水》。不一會兒,又聽到外面稱贊道:“美妙啊,多么浩蕩的江水!”伯牙真是又佩服又激動,出得船來,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位打柴人。兩人互通了姓名,打柴人說他叫子期。
伯牙的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琴曲與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兩人心意相通,結為莫逆。臨別,伯牙與子期約定,待自己周游完畢,要前往家中去拜訪他。一年之后,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jīng)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后將自己的琴砸碎于子期墓前,這便是“伯牙碎琴謝知音”的故事。相傳,從此之后,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奏過曲。
在前文中,成連先生讓伯牙以自然為師“移情”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筆者也偶遇過。記得那是在2000年初,余自鎮(zhèn)江坐輪渡過江之揚州。當船行至江心處,看到天水一色,無盡長江滾滾東逝。那江水雖然平靜舒緩地向前流淌,但卻充滿了一種內在的無法遏制的力量,這種流淌仿佛可以帶走世間的時光與滄桑。剎那間,頓感個人渺小,仿佛滄海一粟;頓感人生短暫,仿佛彈指揮間。此后,再彈如“流水”、“瀟湘水云”之類的琴曲,便感到言之有物了。
今天,伯牙借景移情的學琴技巧只為專業(yè)人士知曉,而讓人們津津樂道、...
查看詳情>>與“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音樂不分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相關的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在社會不同階級的兩人,卻在音樂上有著共鳴
春期時期,有一個叫伯牙的人,他從小就酷愛音樂,跟隨他的老師成連學琴,不到三年,琴藝大長。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幾分情感和意境,不能引起聽者的共鳴。為了精進伯牙的琴藝,有一天,成連先生要帶伯牙去東海尋找老師,讓他提點伯牙,伯牙大喜。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充足的干糧,駕船出發(fā)。
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浩瀚的大海、澎湃的濤聲、蔥郁的山林、不時的鳥鳴都成為了他曲中的景色,伯牙產生了創(chuàng)作激情,一氣呵成,譜寫成了一曲《高山流水》。
經(jīng)過東海的游歷,伯牙終于成為了天下最出色的琴師。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知音難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船駛到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所表達的已經(jīng)終于有人懂了!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激動地問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說"鐘子期"。兩人喝起酒來,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
查看詳情>>與“俞伯牙和鐘子期,在社會不同階級的兩人,卻在音樂上有著共鳴”相關的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是怎樣的?知己難尋,弦斷有誰聽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伯牙子期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
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訛傳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鐘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鐘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與“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是怎樣的?知己難尋,弦斷有誰聽”相關的文章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如久旱逢甘霖令人欣喜
在武漢漢陽月湖之濱有一處名勝叫“古琴臺”,被譽為“天下知音第一臺”。據(jù)說,當年俞伯牙在此偶遇鐘子期,伯牙用古琴演奏,子期一聽便懂,兩人結下“知音”之誼,古琴臺便是后人為紀念他們而修建的。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通琴藝,在晉國任上大夫。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
中秋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正值夜幕降臨。天邊夕陽西下,江上風平浪靜,面對如此美景,伯牙琴興大發(fā),將船停泊在岸邊,拿出隨身攜帶的古琴,彈奏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不覺已是皓月當空,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中時,猛然看到不遠處有一個人一動不動地站著。
伯牙大吃一驚,手下用力失衡,“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那人為何而來,只聽那人大聲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樵夫,打柴回家路過此地,聽到您的琴聲絕妙,忍不住停下來聆聽?!?/p>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人身邊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便問:“你既能聽懂我的琴聲,那不妨說說看,我彈奏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笑道:“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p>
伯牙聽完那樵夫的回答,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兩人互通姓名,原來樵夫名叫鐘子期。
看到伯牙琴,子期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苯又职堰@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子期的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伯牙又為子期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樵夫說:“多么巍峨的高山啊!”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多么浩蕩的江水啊!?!?/p>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竟然了然如胸。他不禁激動地說:“這個世上只有你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兩人結為金蘭,并約定來年中秋此地再會。
一年之后,伯牙如約來到漢陽江口,卻苦等不見子期。經(jīng)打聽,才得知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還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等伯牙赴約之時,好再次聆聽伯牙的琴聲。
伯牙萬分悲痛,他心知子期是這世上唯一能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逝,再也不會有人能懂他的琴聲了。他來到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高山流水》。
彈罷,他挑斷了琴弦,把心愛的瑤琴摔得粉碎,嘆息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從此,伯牙終身再不彈琴。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且身居高位,而子期乃一介平民,打柴為生,只因子期“善聽”,伯牙便視他為知己。相見時有多欣喜,永別時就有多傷悲,伯牙“破琴絕弦”之時,心里大概是絕望的吧。
這個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一段佳...
查看詳情>>與““知音之交”伯牙子期,如久旱逢甘霖令人欣喜”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