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董卓進京后想要廢帝另立,這后面的故事你絕對想不到
在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請神容易送神難”。就在袁紹帶領著一干士族人士在皇宮里盡情屠殺宦官的時候,董卓卻在北芒奉迎了天子。成了漢末亂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人。
在這個過程中袁術所放起的大火成了助推董卓的信號。當時董卓正是看見洛陽城中火光大起,知道城中有變,于是就勒兵前往,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已經趕到了洛陽城西。但是在這里他聽說天子已經被劫持到了北芒,于是就又進兵到了北芒,并在這里遇見了天子劉辯和陳留王劉協(xié)。
相遇之后,董卓和天子劉辯交談,劉辯由于害怕竟然啼哭不已與董卓“不能辭對”,但是陳留王劉協(xié)卻能夠對答如流。按照多部史書的說法,董卓正是因為在這里看到了劉辯的懦弱和劉協(xié)的鎮(zhèn)定而產生了廢帝另立的想法。
這種說法或許是有的,但要說董卓是因為劉辯懦弱而產生廢帝另立的想法,那是萬萬的不可能。一個懦弱的皇帝,遠要比一個鎮(zhèn)定聰穎的皇帝要好管理很多。所以董卓廢帝另立的真實意圖,一個是為自己樹立威信,另一個就是因為劉辯年長,而劉協(xié)年幼。一個年齡更為幼小的皇帝,對自己日后長久的把持朝政實施統(tǒng)治更為有利。這是任誰都能看清楚的事情。
據《典略》記載,當時有大臣對董卓說道:“有詔卻兵”?!皡s”就是“卻”字的另一種寫法。意思就是讓董卓退兵。但是如此大好的時機董卓怎么可能放過呢!他當即說道:“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大臣,但是卻不能夠匡扶王室,導致國家撥亂動蕩,有什么權力讓我退兵呢?”
于是董卓擁護著天子和陳留王進駐洛陽城。
在這里我們看,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以何進和袁紹為首的謀誅宦豎,其結局是失敗的。因為這件事不但讓何進為此而喪生,就連東漢王朝也因此而被敲響了喪鐘。
可實際上,如果單從盡誅宦官的結局來看,這場謀誅宦豎卻是成功的。畢竟以袁氏家族為首的士人階級,終于在被宦官壓迫了近二十年的黨錮時代后,第一次從根基上鏟除了宦官,算是得報大仇。雖然這種泄私憤的行為并不值得提倡,之于國家更是釀成了天下大亂的禍端,但是對士族階級本身來說卻是一個如愿以償,值得稱慶的結果。
只不過因此而產生的不良后果并不在袁紹等人的預測當中,亦或者根本就沒有進行過預測,主要當然就是袁紹低估了董卓的野心。
實際上這種野心從董卓身在西涼的時候就已經時常外露,也曾經被人發(fā)現并指出過,只不過沒人重視。這的確是袁紹等人的一個失誤。這種失誤直接導致了袁氏家族整體利益的重大損失。
按照正常的情況,當何進被殺,宦官被盡誅之后,袁氏家族很自然的將成為朝廷中最重要的依仗。不單只是因為袁紹袁術分別執(zhí)掌著一定的兵權,主要還是袁氏家族的掌門人太傅袁隗和副掌門人太仆袁基的政治威望。
但是董卓進京后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野心,使得這種結果并沒有發(fā)生,甚至讓董卓撿了個現成便宜。對于這一點,原本支持袁紹的騎都尉鮑信是有所預見的。鮑信在董卓進京的伊始就曾經勸說過袁紹趁其立足未穩(wěn)的時候將董卓除掉。他對袁紹說道:“董卓擁...
查看詳情>>與“董卓進京后想要廢帝另立,這后面的故事你絕對想不到”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