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i日韩国产,日韩国产欧美另类,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青青青亚洲视频

    
    

    <th id="crsrf"><progress id="crsrf"><listing id="crsrf"></listing></progress></th>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劉裕北伐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1、

    劉裕是怎么當上皇帝的?看看他的北伐就知道他有多強了

    劉裕怎么起家的
    劉裕是怎么當上皇帝的
    宋朝

    劉裕是怎么當上皇帝的?

    東晉一直是有兩個中心的,一個京城建康,一個則是荊州的治所所在江陵。東晉幾個世家王敦、庾亮、桓溫長期都以江陵為中心經(jīng)營。在這兩個中心的旁邊,有兩個重要的軍事中心,一個是建康旁邊的京口,一個是江陵邊上的襄陽。這兩個地方,一直屯集軍隊的兩大據(jù)點。無論是內(nèi)部對抗,還是地域胡族入侵、北伐,京口和襄陽都是基地。而這兩地,軍隊的主要來源,則是北方而來的流民,以及被安置在長江以北流民的后代。東晉大部分時間段,這兩地軍事指揮權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的。直到398年,北府軍的首領劉牢之自為統(tǒng)帥。

    404年劉裕京口起兵,核心力量就是京口的北府軍。而他的前上司劉牢之,因為害怕桓玄的迫害而自殺。篡奪東晉政權建立桓楚的桓玄敗的非常迅速,不到一年的時間,借助北府軍的力量,劉裕就幫司馬家又一次平定譙國桓氏的內(nèi)亂。憑借幫司馬家復國的功勞,劉裕在408年錄尚書事,基本掌控了東晉中樞。

    409年劉裕第一次北伐,于410年生擒南燕皇帝慕容超,滅掉了南燕,收復了青州、兗州,將東晉東邊的疆域擴展至黃河流域。劉裕剛剛南歸,之前被劉裕滅掉的孫恩的妹夫盧循舉兵又起。馬不停蹄,又是一年多的時間劉裕才將盧循這支農(nóng)民起義軍徹底肅清。412年至413年,劉裕又滅掉了北府軍中功勞、地位僅次于自己的劉毅,徹底將北府軍握在自己手中。也是在413年,劉裕軍隊滅掉了譙楚。414年,逼迫仇池國稱臣。蜀地被又一次完整的納入了南朝版圖。

    415年,東晉宗室、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看劉裕的權勢過重,起兵造反,又被劉裕打敗,北逃后秦。416年,劉裕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籌備之后,四路大軍北伐,水陸并進,先后收復洛陽、長安,滅掉北方另一個政權后秦。雖然在劉裕南歸之后不久,長安被大夏赤連勃勃的軍隊攻克。但是,從西晉滅亡之后,同時收復兩座舊都的功業(yè),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樣成功的北伐,將南朝的邊際線推到了秦嶺以北。

    劉裕北伐的勝利,為他更進一步奠定基礎。寒族出身的劉裕,邁出了之前幾個世家大族都沒敢邁出的那步。418年,劉裕受封宋公。419年,殺晉安帝。420年,逼迫晉恭帝讓位給自己。

    查看詳情>>
    2

    劉裕北伐為何失???劉裕的軍事團隊有很大的責任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出自南宋名家辛棄疾之手,辛棄疾寫詞最好借古諷今,而且還是一位用典大師,之所以提及元嘉北伐,其實是對南宋時局的一種個人思考,希望南宋的北伐進攻不要像元嘉時期那樣草草出兵而最終徒勞無功,反映出辛棄疾對國家未來一種極為深切的憂思。

    那么元嘉北伐是一場怎樣的北伐戰(zhàn)爭呢?為何劉宋政權要發(fā)動這場北伐?這場北方又為何會輸?shù)裟?

    元嘉北伐實質上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宋文帝發(fā)動的三場北伐戰(zhàn)爭,都又宋文帝發(fā)動,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時隔二十年左右又連續(xù)發(fā)動了兩次北伐,而北伐的目的都在于恢復中原統(tǒng)治局面,但是三場北伐最終的結果都是南方劉宋政權失敗而告終,甚至在河南失守后,對劉宋原先的統(tǒng)治區(qū)域也受到很多影響,最終元氣大傷,北強南弱的局面沒有改觀。

    宋文帝之所以進行北伐戰(zhàn)爭,主要的基礎在于元嘉時期南朝經(jīng)濟突飛猛進,國家實力上升,在有了充足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保障后,基于這種治世局面,劉宋政權意圖北伐。加上此時期武將數(shù)量也較為可觀,而宋文帝的北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劉裕北伐取得的輝煌戰(zhàn)果,宋文帝意圖將劉裕北伐的戰(zhàn)果擴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北強南弱的政治局面。

    但現(xiàn)實狀況很明顯并不理想,第一次北伐便由于布局太過松散而導致敗北,第一次北伐導致元氣大傷,之后二十年后才得以再次北伐,但第二次北伐,劉宋軍隊三路軍隊雖然在剛開始處于戰(zhàn)略進攻態(tài)勢,但配合不當,使得北魏軍隊全線反擊,結果第二次北伐的戰(zhàn)火反而燒到了劉宋的原先領地之上。

    兩次北伐失利后,宋文帝發(fā)動了最后一次北伐,這次北伐意圖力挽狂瀾,但目標大大縮小,由全力進攻,改為趁北魏國亂收復河南地區(qū),于是雙方展開了局部戰(zhàn)爭,劉宋軍隊北上后各個戰(zhàn)線又陷入了僵局,結果第二次北伐也宣告失敗。

    宋文帝北伐失敗的首要原因在于,雖然掌握著淮北地帶,但這個前沿陣地并不穩(wěn)固,在建康地區(qū)的出兵威脅不是特別大,主要的核心力量只在于荊州一代,多路軍隊配合不當,在一路敗北的情況下,另外的軍隊也獨木難撐,最終走向失敗。

    縱觀宋文帝的北伐,雖然有檀道濟這樣的猛將存在,但是對于整個戰(zhàn)線的規(guī)劃有很多配合不當之處,缺乏戰(zhàn)略統(tǒng)帥,宋文帝自己坐鎮(zhèn)后方,根據(jù)戰(zhàn)報進行指揮反而沒有起到充分調(diào)配的作用。

    北伐軍的軍事團隊也有很大的責任,雖有檀道濟與沈慶之等名將參加,但以到彥之為首的軍事決策層卻較為遲鈍,錯失很多略機會。

    結果歷史的最終結果就是劉宋王朝的北伐最終失敗,此后北方政權步步崛起,南朝的勢力越發(fā)衰弱,北強南弱的被動局面徹底成為常態(tài),而元嘉之治的輝煌也隨著北伐的失敗淪為了過去。

    查看詳情>>
    3

    劉裕北伐之所以失敗,離不開這四點原因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長安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是四大古都之一,秦漢、隋唐都以此地為都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也是關中地區(qū)的核心城市,自古帝王的必爭之地。公元316年,長安陷落,西晉宣告滅亡,長安城落入胡人手中。東晉成為偏安政權,再也無力稱霸中原,直到一個人的出現(xiàn),劉裕。

    “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姓劉氏,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也。”劉裕,小名寄奴,追溯起來還是漢代楚元王的后人。祖上雖然還說得過去,但到了劉裕這一輩早就沒落了,劉裕出身卑微,還經(jīng)常需要賣草鞋來維持生計。從軍之后劉裕時來運轉,很快成為北府軍中頭領,隨著時間流逝,劉裕也成為東晉一方權臣,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由于出身低微,就得用戰(zhàn)功來換威信,所以劉裕一直在拼命。對內(nèi)平定孫恩之亂、桓玄篡位,對外攻滅南燕、西蜀、后秦,取得不世之功勛。

    西晉滅亡之后,漢人正統(tǒng)政權一直被外族欺辱,直到劉裕當政,才一雪前恥,收復北方大面積土地,重振漢人雄風。劉裕北伐可謂所向披靡、名垂千古,為何偏偏攻滅長安后出現(xiàn)內(nèi)亂,得而復失?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劉穆之突然去世,劉裕被迫回師穩(wěn)定時局

    劉裕出兵北伐,家里得有看門的吧,北伐是為了功績、為了開疆擴土,但大本營更為重要。雖說劉裕已經(jīng)大權在握,但并不是鐵板一塊,朝中還有很多政敵和對頭,所以必須要有信得過且有能力的留下,穩(wěn)定全局。

    劉穆之就是劉裕的左膀右臂,好比蕭何和劉邦,李善長和朱元璋。劉穆之是負責后方安全的重要角色,并且他還要負責前方的物資供給、人員調(diào)配等等,事無巨細。史料記載“穆之內(nèi)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p>

    對于劉穆之劉裕是很放心的,只不過劉裕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奪取長安之后,劉穆之突然病逝,這個消息猶如當頭一棒,讓劉裕的心頓時冷了下來。公元417年,劉裕決定回師建康,以防大本營有所不測。

    一個人的重要性在某時某刻可能是無法替代的,劉裕恰巧就是這個人。劉裕在軍中之時,軍心大定,士兵奮勇殺敵,無往不前。一旦劉裕不在軍中,情況就大不一樣,劉裕離開長安之后,長安發(fā)生內(nèi)訌。排除各個將領的矛盾,劉裕不在軍中,是長安失守的一大原因。

    原因二:劉裕沒有安排好長安留守人員,眾將不和

    作為領導那自然水平要比一般人高,那出了問題主要責任也需要領導來承擔。劉?;貛熃担粝碌膸孜粚㈩I鎮(zhèn)守長安,這幾位仁兄分別是王修、王鎮(zhèn)惡、沈田子、傅弘之等,加上劉裕的二兒子劉義真,理論上可以說萬無一失。史料記載“十二月庚子,發(fā)自長安,以桂陽公義真爲雍州刺史,鎮(zhèn)長安,留腹心將佐以輔之?!?/p>

    王鎮(zhèn)惡是劉裕手下頭號戰(zhàn)將,立下赫赫戰(zhàn)功。沈田子同樣厲害,在峣柳大捷中曾經(jīng)以千余騎兵擊退姚泓幾萬士卒,斬殺上萬敵人,為攻取長安打下了堅實基礎。王鎮(zhèn)惡來頭很大,是前秦宰相王猛的孫子,而且長安還是原來前秦的都城,所以王鎮(zhèn)惡的威望很高。

    沈田子從始至終對王鎮(zhèn)惡很不服氣,而矛盾的導火索來自劉裕。劉裕走之前也曾深思熟慮,以他的頭腦,肯定清...

    查看詳情>>
    4

    劉裕為什么北伐失???每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戰(zhàn)略上失誤連連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南朝劉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年號元嘉,為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在位30年。曾于元嘉七年(430年)、二十七年(450年)、二十九年(452年)發(fā)動三次北伐,目的在于與北魏爭奪對河南的控制權,恢復和鞏固劉裕北伐的成就。然而三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劉宋以鼎盛之國力興兵北伐卻屢遭失敗呢?我認為除了南北雙方整體實力、戰(zhàn)爭方式等客觀原因之外,北伐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出在宋文帝這個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身上。一、宋文帝發(fā)動的三次北伐缺乏縝密的戰(zhàn)略謀劃和部署,又不能廣泛聽取臣下的正確意見,一意孤行,導致戰(zhàn)略決策上出現(xiàn)一系列重大失誤宋文帝每次北伐之前,都沒有做好周密的戰(zhàn)略謀劃與部署,僅僅是憑借一腔熱血就倉促發(fā)動了戰(zhàn)爭,更多的是一種沖動和賭運氣。

    例如第二次北伐之前,彭城太守王玄謨?yōu)榱擞纤挝牡凼諒褪У氐南敕?,屢屢上疏陳述北伐,但大多都是紙上談兵,并無實際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而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話卻十分興奮,還說什么“觀玄謨所陳,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讀通鑒論》)一番話挑動了宋文帝統(tǒng)一中原的雄心壯志。然而,興奮的宋文帝沒有想著將北伐工作落到實處,而是妄圖一戰(zhàn)定乾坤,收復中原。他發(fā)起的北伐更多是一種彰顯自己文治武功的沖動行為,不但缺乏周密的戰(zhàn)略謀劃和部署,也沒有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由此導致戰(zhàn)略上失誤連連,以致每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其戰(zhàn)略性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長期疏于淮北邊鎮(zhèn)的經(jīng)營,北伐之前沒有做好邊鎮(zhèn)及周邊地區(qū)的攻守部署孫子兵法云:善戰(zhàn)者,未謀勝,先謀敗。宋文帝總想著大軍一出,定然馬到成功,收復失地,卻沒想到一旦戰(zhàn)敗,北魏大軍如果反攻過來自己如何抵擋。第二北伐失敗后,北魏大軍越過黃河一路長驅直入,直接殺到長江邊,就是因為宋文帝對敵我雙方的態(tài)勢缺乏足夠的了解,尤其缺乏對淮北軍事重鎮(zhèn)的經(jīng)營和攻守部署。(劉宋與北魏形勢圖)大臣何承天曾向宋文帝獻上《安邊論》,建議宋文帝針對鮮卑人的作戰(zhàn)特點,加強淮北重鎮(zhèn)城池的軍事建設,招募流民和當?shù)匚溲b進行組織和訓練,實行屯戍結合、兵民合一、農(nóng)戰(zhàn)并修的軍事方針,在淮河沿線打造一條抵御北人南進的堅固防線。

    此外,宋軍的兵力也不足,每次都是臨出征時才倉促征發(fā)庶民補充,這些人根本就沒有經(jīng)歷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戰(zhàn)斗力低下,而且宋軍主力兵種多為水軍和步兵,野戰(zhàn)時對上彪悍的鮮卑騎兵兵,基本上就是羊群碰上了狼群。

    宋文帝所選用的北伐將領大多缺乏軍事才能,臨戰(zhàn)不能迅速把握戰(zhàn)機,也不能與友軍協(xié)同作戰(zhàn),甚至遇敵不戰(zhàn)而逃,這是北伐屢次失利的重要原因宋文帝不光是不懂兵法,就在北伐的將領人選上也缺乏眼光??纯此x擇的北伐主帥的臨戰(zhàn)表現(xiàn):第一次北伐的主帥是到彥之。到彥之在沿黃河布防后就退回到東平須昌的大本營去了,結果冬天一到,魏軍開始反攻,先后攻下洛陽、虎牢。

    到彥之眼見洛陽、虎牢丟失,不思收復,先已膽怯,引軍從水路撤退,到了歷城便燒掉船只,丟掉鎧甲,徒步逃回彭城。第二次北伐的中路軍主...

    查看詳情>>
    5

    劉裕北伐為何失?。磕铣療o數(shù)次北伐失敗的最大原因在哪里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南朝

    東晉100多年里進行過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離勝利距離最近的一次,當屬東晉末年劉裕領導的義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棄疾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贊美的就是這次北伐。

    歷史上對劉裕北伐的評價非常高,但也讓后人時常惋惜劉裕北伐的最終失敗,作為南北朝最猛的男人,他的失敗基本也預示著南方對北方的反撲不可能再成功了,只能等待著北方收拾好了再南下一統(tǒng)天下。

    但是在千年后,另外一個猛人朱元璋卻成功了,其中原因讓人好奇。

    當時劉裕第二次北伐,已經(jīng)將后秦勢力從長安趕了出去。同時長安的民眾對劉裕大軍十分的歡迎與支持,如此好的局面下,劉裕卻辜負了長安百姓的期盼,慌忙的回到建康主持朝政大局,僅留年幼的兒子劉義真在長安鎮(zhèn)守。

    就是因為劉裕的倉促回朝,使得本來形勢大好的北伐后秦以失敗告終,接著王震惡被沈田子殺死,夏王赫連勃勃趁機竊取了劉裕的北伐成果。

    當然后世對此有很多評價,有人說劉裕是因為想當皇帝所以失敗了,有人說是因為劉裕手下沒有可用的大將,有人說是因為當時南方的人力物力確實比不上北方。

    宋朝司馬光也認為,劉裕之失敗是因為他讓王鎮(zhèn)惡和沈田子兩個相互猜忌的人留守關中,以至于產(chǎn)生內(nèi)訌,使局面一發(fā)不可收拾。當然這些原因都是先天存在的。

    而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于劉裕的北伐始終沒有一個大方向的正確戰(zhàn)略。

    義熙十三年十二月,劉裕留下12歲的次子劉義真駐鎮(zhèn)關中,在三秦父老的嘆息失望中匆匆南歸。赫連勃勃的心腹大臣王買德聞聽后說:“關中形勝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狽而歸,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復以中原為意。此天以關中賜我,不可失也。”

    也就是說劉裕自己其實都沒有搞明白自己要怎么北伐,怎么收復天下,北方當時還沒有統(tǒng)一,面對各大民族政權之間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劉裕自己是沒有一點準備的。

    也正因為如此劉裕即使收 復了關中但是又很快放棄了,這種放棄正是因為劉裕對于關中的收復在整個北伐的道路上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沒有一個估計,僅僅是為了北伐而北伐,為了聲望而北伐,為了政治斗爭而北伐,為了權利而北伐,至于打關中, 或者打蜀地,或者進取中原等等都沒有全盤戰(zhàn)略規(guī)劃。這也是南朝無數(shù)次北伐失敗的最大原因。

    但是反觀朱元璋卻截然不同?!拔嵊热∩綎|,撤彼屏蔽(第一步),移兵兩河,破其籓籬(第二步),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第三步)。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zhàn)自克(第四步)。

    這才是北伐該有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能夠成功的原因,對于朱元璋來說只要按著這幾步走下去,元朝就會被一步步困死,最終無路可走,即使中途失敗了也沒用關系,大不了再來就是了,總能夠將北元困死。而最終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也確實像朱元璋那樣預想了,等到北伐之時,元大都都沒有防御,直接棄城而走了。

    查看詳情>>
    6、

    劉裕北伐的特殊意義是什么?北伐失敗到底敗在哪里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東晉100多年里進行過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離勝利距離最近的一次,當屬東晉末年劉裕領導的義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棄疾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贊美的就是這次北伐。然而,和歷次北伐一樣,義熙北伐最終也草草收場,功敗垂成。

    先說北魏的看法。北魏是東晉末年的頭號敵人。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五月,北伐前鋒部隊攻至潼關,即將進入后秦,劉裕親率水軍從淮、泗入清河,溯黃河西上,進駐洛陽。這時候,東晉齊郡太守王懿投降北魏,并建議北魏乘劉裕駐兵洛陽之際,“發(fā)兵絕其歸路,可不戰(zhàn)而克”。(《資治通鑒》第118卷,下同)魏主拓跋嗣聽了,有些蠢蠢欲動,而大臣崔浩則勸阻說,劉裕才能過人,所向披靡,“克秦而歸,必篡其主”,而“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到時候他就是想守也守不住,所以還是靜觀其變?yōu)楹?。拓跋嗣這才打消了阻撓劉裕伐秦的念頭。

    再說夏的判斷。比北魏更早、更精辟地對劉裕北伐作出判斷的,就是位處后秦北方的夏。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北伐后,言簡意賅地對群臣說,后秦的姚泓不是劉裕的對手,劉裕必然會攻取關中,“然裕不能久留,必將南歸;留子弟及諸將守之,吾取之如拾芥耳”。所以很早就秣馬厲兵,訓養(yǎng)士卒以備戰(zhàn)。

    事態(tài)的發(fā)展果然沒有脫出赫連勃勃的預計。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北伐大軍攻占長安,后秦滅亡。十二月,劉裕留下12歲的次子劉義真駐鎮(zhèn)關中,在三秦父老的嘆息失望中匆匆南歸。赫連勃勃的心腹大臣王買德聞聽后說:“關中形勝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狽而歸,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復以中原為意。此天以關中賜我,不可失也?!?/p>

    赫連勃勃認為王買德的話很有道理,立馬揮兵南下。這時候,義真小朋友領導下的北伐大軍卻自亂陣腳,名將沈田子、王鎮(zhèn)惡等人先后在相互攻訐中死于非命,直鬧得“人情離駭,無相統(tǒng)一”。因此,赫連勃勃大軍一到,關中郡縣悉降于夏,長安成了一座孤城。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十一月,赫連勃勃兵不血刃,占領了長安。

    至此,義熙北伐不僅勝果蕩然無存,而且還元氣大傷。后人多對義熙北伐的功敗垂成感到痛惜,并從多方面總結失敗的原因。比如宋朝司馬光認為,劉裕之失敗是因為他讓王鎮(zhèn)惡和沈田子兩個相互猜忌的人留守關中,以至于產(chǎn)生內(nèi)訌,使局面一發(fā)不可收拾。

    不過,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崔浩與王買德不謀而合地對劉裕北伐作出的基本判斷:北伐志在必得,不過伐秦并非劉裕的終極目標,他的目的實際上是改朝換代;秦被滅后,劉裕是守不住的,秦地最終會成為他人的地盤。

    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敵人的揣測而已,不足采信。殊不知,作如是觀者其實只是不愿意直面現(xiàn)實而已。早在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十一月,北伐大軍剛剛攻占洛陽,劉裕就急匆匆派出左長史王弘返回建康,諷喻朝廷賞賜九錫。九錫是皇帝賜給有杰出功勛的臣屬的九種禮器,屬于最高等級禮遇。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曾被加九錫,因此九錫幾乎成了謀朝篡位的代名詞。

    按說,北伐...

    查看詳情>>
    7、

    劉裕北伐為何失敗?劉裕北伐失敗后的下場是什么

    劉裕北伐
    劉裕北伐失敗的原因

    劉裕,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其創(chuàng)造了南方大統(tǒng)一的局面,一般來說,偉人的一生都是不平方的,那么劉裕這樣的一個不平凡的人有這樣的傳記人生呢?

    他的出生并不是很好,他出生于彭城的一戶普通人家,在其出生之后,母親就已經(jīng)離開了他,劉裕從小就沒有享受到母親的關愛。后來他的父親客居在他鄉(xiāng),家境非常不好,在這個時候他的父親還曾經(jīng)想要把他拋棄。但是最后他的姨母將他救了下來,就是這個姨母當時的一點關愛成就了這樣的一個偉人。在之后,劉裕的身材越來越強壯,他的志向越來越遠大。

    但即便當時的劉裕已經(jīng)懷有遠大的志向,但因為他的出生過于貧寒,他還是不得不為了生計去做一些販賣鞋子之類的活計。一直到劉牢之征討孫恩,這個時候劉裕才終于找到自己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機會。劉裕在這一次的戰(zhàn)爭中有不錯的成績,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其終于擺脫了貧寒的家境,為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志向打開了缺口。之后,劉裕憑借自己在軍事上面的才能越走越遠,其成為東晉北府軍當中的下級軍官,后來他更是成為東晉的一員猛將。但是僅僅只是這樣,劉裕并不滿足。

    在這個時候劉裕開始展現(xiàn)自己的政治才能,其控制了東晉的政權,之后更是自己登上了權力之巔,開創(chuàng)了宋朝,成為了東晉南朝當中的第一個大國。但是,在其登上皇位三年之后,他就結束了自己的傳奇的一生。

    劉裕北伐為何失敗

    歷史上對劉裕北伐的評價非常高,但也讓后人時常惋惜劉裕北伐的最終失敗。那么,劉裕北伐為何失敗呢?目前廣泛被人接受的觀點便是篡位說。

    當時劉裕第二次北伐,已經(jīng)將后秦勢力從長安趕了出去。同時長安的民眾對劉裕大軍十分的歡迎與支持,如此好的局面下,劉裕卻辜負了長安百姓的期盼,慌忙的回到建康主持朝政大局,僅留年幼的兒子劉義真在長安鎮(zhèn)守。就是因為劉裕的倉促回朝,使得本來形勢大好的北伐后秦以失敗告終,但劉裕成功篡位,最終成為宋朝的開朝皇帝宋武帝。

    但是就當時的朝政局面來說,劉裕的智將劉穆之死亡無人主持朝政,司馬氏一族對皇權虎視眈眈,如果劉裕不立刻返回東晉,那么他不僅會失去唾手可得的皇位,更會失去他的性命。但是劉裕不該草率的任命劉義真為長安掌權人,畢竟稚子年幼,無法真正的把握局勢。所以王震惡被沈田子殺死,夏王赫連勃勃趁機竊取了劉裕的北伐成果。

    追究劉裕為何草率重托于劉義真,其一不過是劉義真是他最為信任的后代,其二則是劉裕輕視了長安混亂的局面與隱藏在暗處的敵人。最后的原因則是劉裕手下真正受他信任的大將謀士很少甚至沒有,如此的情況下,劉裕選擇王鎮(zhèn)惡以及沈田子輔助劉義真也是盲目無奈之舉,所以劉裕最終北伐失敗有著必然的原因,現(xiàn)在你知道劉裕北伐為何失敗了吧!

    劉裕怎么死的

    劉裕出生很是貧寒,還曾經(jīng)依靠賣鞋來維持生計,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民間普通的老百姓竟然還登上了皇位,但是在其登皇位不到三年時間,他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樣的一位傳奇人物離世的呢?劉裕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實劉裕并不是死在戰(zhàn)爭當中,更加不會是死于...

    查看詳情>>
    8、

    劉裕北伐全是靠劉裕的個人能力嗎?桓玄篡晉也給了劉裕爭奪帝位的機會

    劉裕
    劉裕北伐

    魏晉時期,神州陸沈的原因不完全是因為北方騎兵戰(zhàn)斗力,各少數(shù)民族內(nèi)遷與八王之亂是主要原因,起碼在劉淵起勢到北方完全陷落期間,王浚劉琨等忠于西晉的勢力還是有不俗表現(xiàn),然而,晉朝皇室及各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最終導致了北方的淪陷,就關中河南徐州等地區(qū)來看,北方騎兵在渭水及汝潁流域騎兵優(yōu)勢沒有太大,東晉多次在上述地區(qū)北伐取得輝煌戰(zhàn)果,東晉政局穩(wěn)定后政治派系眾多,主要有:北方大族:東晉門閥政治的主角江東豪族京口晉陵流民勢力司馬氏皇族。

    可是八王之亂后王室力量大受打擊南渡以后桓溫的若干北伐戰(zhàn)果累累,收復洛陽,差點滅亡前燕乃至前秦,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后也銳意北伐,然而囿于派系斗爭劇烈,北伐將領大多畏首畏尾,戰(zhàn)果很難保持。然而劉裕時期時局變化較大,門閥缺乏鄉(xiāng)土根基,加上沉迷玄學不談政事人才凋零;長期受打壓江東豪族為提高自身地位積極從軍;桓溫篡位后晉皇族勢力、北府兵上層受到清洗,出身北府兵下層的劉裕以流民為基礎建立新的北府兵。

    因此政局出現(xiàn)短暫的統(tǒng)一,沒有掣肘的劉裕北伐自然容易成功,另外,此時北方在淝水之戰(zhàn)后保持分裂,而南燕孤守山東半島,后秦龜縮長安洛陽,胡夏空有陜北高原,遼寧尚有北燕盤踞,北魏拓跋嗣一方面休養(yǎng)生息鞏固河北統(tǒng)治,一方面提防北燕。這種分裂局勢相比石勒統(tǒng)一北方以來少有的當然,劉裕個人能力在北伐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然而一個合適的時局和可靠的大后方相當重要。

    而隨著謝玄的去世,東晉朝廷的權利斗爭也逐漸激烈,對剛收復的失地也逐漸失去控制,于是在隨后的數(shù)年中,后秦大軍奪取了洛陽,后燕將軍慕容德也奪取了廣固,北魏大軍奪取了滑臺,青州、兗州的大片土地再次淪陷,由謝玄的北府軍苦心經(jīng)營的青州和兗州,多少物資白白便宜了慕容氏呢?這樣的形式,憑空給“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劉裕增添了不少麻煩。如果當謝玄去世的時候,劉裕已經(jīng)在北府軍中有一席之地的話,那么他或許就可以與劉牢之等人繼續(xù)謝玄的北伐事業(yè)。

    魏晉南北朝,介于東漢與隋朝,期間多數(shù)時間神州大地都處于分裂狀態(tài),以孫策被刺、孫權繼位以及衣帶詔事發(fā),劉備離曹的200年為起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結束,近四百年時間。因為時間跨度長,又基本是分裂狀態(tài),所以,期間歷史怎么梳理分段確實讓人感覺一團亂麻。但若以統(tǒng)治階層的成分來分,節(jié)點就會顯得分明起來,以403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晉建楚為分隔。這四百年又可分為前后兩百年的兩段。而398年七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

    然而400年前后,南北朝的開創(chuàng)者幾乎同時以王者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感蹠x,給予了寒門的劉裕爭奪帝位的機會。所以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如果劉備在有生之年成功統(tǒng)一,那就不可能叫作三國。孫權在劉備白帝托孤時稱吳王,六年后加冕,所以綜其劉備一生,孫權始終沒有明面上背叛漢庭,劉備不死,孫權就不最多稱王。

    對于所謂的季漢正統(tǒng)來說孫氏不是魏國諸侯就是自立偽王,江東勢力在兩大勢力中首鼠兩端,從中牟利。如果北伐成功甚至江東勢...

    查看詳情>>
    9、

    為何劉裕北伐最后只能劃上了一個遺憾的休止符?原來是因軍中起了內(nèi)訌

    劉裕
    劉裕北伐

    東晉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軍將領劉裕,通過多次內(nèi)戰(zhàn),奪取國家大權后,發(fā)動了多次北伐,連續(xù)攻滅山東的前燕,四川的譙蜀,關中的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他一生戰(zhàn)無不勝,培養(yǎng)眾多優(yōu)秀將才,北伐中原勢如破竹。然而,就在劉裕奪取長安后,坐鎮(zhèn)后方的首席文官劉穆之英年早逝,劉裕不得不離開關中,停止北伐。

    關中留守的部將王鎮(zhèn)惡、沈田子等人自相攻殺,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趁勢大舉南下,奪占關中,劉裕軍損失慘重。

    劉裕雖然在幾年后正式稱帝,是為“宋武帝”,然而有生之年統(tǒng)一天下的夢想,就此遺憾終結。

    后世論者提及此事,多認為劉穆之早逝后,劉裕為了穩(wěn)固掌控朝堂,篡奪東晉皇位,才放棄了北伐良機,導致關中慘敗,使自己一生事業(yè)功敗垂成,遠不及后世朱元璋的目光高遠。

    然而,劉裕北伐時,其實早已經(jīng)穩(wěn)固控制了東晉政權,心腹黨羽遍布朝野內(nèi)外,穩(wěn)揚州、荊州、江州等南方重鎮(zhèn)盡在指掌。坐鎮(zhèn)都城建康的劉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當真讓朝野動蕩。

    所以劉裕離開長安后,根本就沒回建康,而是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為封國,先坐鎮(zhèn)淮北彭城,后來移鎮(zhèn)淮南壽春,以進可攻、退可守的兩淮之地為駐地,足見他有自信能穩(wěn)固控制江南局勢,而北伐之雄心從未熄滅。

    然而,劉裕統(tǒng)一天下的真正阻礙,并不在赫連勃勃這個形同馬匪的胡夏政權,而在于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與之相比,己方的地利條件和經(jīng)濟基礎都處于劣勢。

    北魏不同于此前漢化程度較高的后趙、前秦、后燕等胡族政權,一半疆土在長城之外,能一次性嘯聚數(shù)十萬塞外胡騎,對中原地區(qū)展開一場大侵攻。而且,已經(jīng)雄踞河北數(shù)十年,并得到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當?shù)貪h人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十分鞏固的統(tǒng)治。

    隨著河南、山東、關中等地區(qū)在將近百年的胡漢征戰(zhàn)中被打殘,河北地區(qū)已經(jīng)一躍成為天下最繁盛的經(jīng)濟重心,同時也是北中國的人口重心。這一狀況持續(xù)了整個兩晉南北朝的數(shù)百年時間,一直到隋唐中期,安史之亂后才告終結。

    就南北地區(qū)經(jīng)濟的整體對比來說,當時北方經(jīng)濟也遠強于南方,因此,占據(jù)了中國的經(jīng)濟重心的北魏政權,其經(jīng)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其實更在劉??刂频臇|晉政權之上,遠非劉裕此前攻滅的南燕和后秦可比。

    此刻的北魏王朝,是長城內(nèi)外各胡族部落的共主,可以在一場戰(zhàn)役中,嘯聚數(shù)十萬胡族輕騎,同時明君(拓跋嗣)在位,賢臣(崔浩)為佐,并無類似后秦政權那樣的內(nèi)亂,幾乎無隙可擊。

    雖然此前北魏軍在試探性進攻中,雖然被劉裕臨河出奇兵,派朱超石以“卻月陣”大破之。

    但區(qū)區(qū)三萬人的損失,對北魏還遠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更不是幾萬精兵就能擊敗的南燕、后秦可比。

    后世宋太宗趙光義,擊敗增援遼軍,攻克太原堅城,滅亡北漢政權后,不賞賜部下,不休整軍隊,馬不停蹄殺奔幽州城下,最后兵敗身辱,倉皇乘驢車逃命,貽笑千古。久經(jīng)戎馬的劉??刹粫割愃棋e誤,因為一場戰(zhàn)斗的勝利,就當真以為北魏不堪一擊,河北唾手可得。

    對南朝來說,在東晉末年的連年內(nèi)戰(zhàn)中,巴蜀、漢中、荊州等地區(qū)都已經(jīng)...

    查看詳情>>
    10、

    劉裕的這次北伐,把當時的鮮卑強國打的要死要活

    劉裕
    劉裕北伐

    一、南朝進入劉裕時代

    東晉末年,桓玄起兵自立為帝。原北府軍下級軍官劉裕乘機聯(lián)絡舊部,在京口重建義旗,最終率軍平定桓玄,掌握東晉實權。

    當了近百年傀儡的東晉司馬氏,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共治局面,它的生命自然也快終結了。北府軍終于不再為其他士族賣命,轉而成了劉裕奪取皇權的支柱。

    這之后,劉裕擴建北府軍,對內(nèi)平定孫恩、盧循、徐道覆的起義,打平劉毅、諸葛長民等舊日盟友,對外擊滅四川的譙蜀政權,可以說,他已超越王、庾、桓、謝等任何一家士族,成為東晉事實上的第一號人物。自然而然地,劉裕把目光轉向了外部。

    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內(nèi)部積累的民族矛盾大爆發(fā),軍事上的失利直接導致前秦政權的總崩潰。前秦滅亡后,慕容垂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建立后燕,姚萇在關中和隴右地區(qū)建立后秦,拓跋珪在山西北部和蒙古高原復立代國,后稱北魏。

    北魏勃興后和后燕展開大戰(zhàn),參合陂一戰(zhàn),后燕國力大衰,最終被北魏滅掉,鮮卑慕容部碩果僅存的英雄人物慕容德(慕容垂之弟)逃到山東半島建立南燕。409年,南燕第二任皇帝慕容超派兵南下侵擾淮北之地。

    東晉與南燕、后秦接壤,兩國對東晉的威脅以南燕為大。南燕的主要勢力范圍在今天的山東省中東部,東晉與之接壤地區(qū)是淮北,這里是保衛(wèi)淮南、江北的戰(zhàn)略要地,如果任由南燕侵擾,江北的國防安全便不能確保。出于這樣的考慮,在劉裕的提議下,東晉決定北伐南燕。

    東晉國內(nèi)的形勢相比淝水戰(zhàn)后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是桓玄勢力被削平,國內(nèi)再沒有可以挑戰(zhàn)劉裕的方鎮(zhèn)勢力,東晉政治環(huán)境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穩(wěn)定。其次是以劉裕為代表的政治集團是寒門士人的杰出群體,他們門第劣勢壓抑之下的政治訴求和長期底層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使得他們具有王謝大族不具備的朝氣和活力。兩者結合,使得以劉裕為核心的東晉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二、北府軍出師北伐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出師北伐,目標直指南燕。此次北伐主力當仁不讓又是北府軍。全軍由淮河入泗水,一個月后到達下邳。鑒于再往北進沒有足夠寬大河道可供舟師航行,北府軍留下船只和輜重,徒步行軍進至瑯琊(今山東臨沂),然后繼續(xù)北進,目標直指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樼鹨员笔沁B綿不斷的沂蒙山區(qū),道路起伏不平,這種地理條件下,無論軍事支援還是后勤補給都有一定難度,為了防范發(fā)生當年桓溫枋頭之戰(zhàn)那樣的失敗,劉裕命北府軍在沿路重要的地段留兵駐守,并筑起城壘,防止南燕騎兵切斷后路。

    南燕對如何應對劉裕進攻發(fā)生了分歧。

    尚書公孫五樓認為,從雙方形勢來看,晉軍遠道來攻,在丘陵地區(qū)作戰(zhàn)失去了水軍優(yōu)勢,后勤補給是個大問題,晉軍必須速戰(zhàn)速決。而燕軍據(jù)守本國,占據(jù)了地理優(yōu)勢,以騎兵為主的燕軍,既可以據(jù)險固守閉門不戰(zhàn)把晉軍耗死,也可以據(jù)敵于國門之外,以騎兵在大峴山之外與晉軍決戰(zhàn)。

    特別是大峴山非常關鍵,大峴山在今山東沂山,山口以南是沂蒙山區(qū)的丘陵地帶,以北則是臨朐和青州,地形平坦,利于作戰(zhàn),如果把晉軍放進來,燕軍除了后勤保障方面略有優(yōu)勢,在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