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
夢是生物學領域中的最大奧秘之一。多少年來。這種奇妙的生理現象,一直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不僅普通人感到困惑難解,就是對于科學家們也展得疑霧重重。然而到1900年,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yī)師弗洛伊德開創(chuàng)了“夢學”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國的學者們開始正式從心理學、生理學和醫(yī)學等方面探尋做夢的機制。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同時都會感受到夢境的內容是那樣不可思議,常常會有千奇百怪的組合,突然的場景轉換,人可以飛起來、落下去,想跑又挪不開步的奇特體驗。夢境似乎沒有因果規(guī)律,也不受時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牽動著做夢者的心弦,體驗是那樣真切,情感是那樣強烈,在做夢的當時并不感到荒誕。那么荒誕的夢境與現實生活是否有聯系呢?如果有聯系的話,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控制睡眠前后的條件來影響夢的內容呢?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們的廣泛興趣。 較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實驗室的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兩位學者。最初他們注意到,大多數剛來到睡眠實驗室的新的受試者,在敘述他們夢中的故事經歷時,常常把睡眠實驗室這個新奇的環(huán)境編入到各自的夢境情節(jié)中。很顯然,睡眠條件的改變會在夢境中得到反映。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從中獲取啟示,并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實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受試者睡眠時的環(huán)境條件,看它會不會在夢中得到相應的反映。整個實驗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繼之以強光,然后再放音樂,結果在受試者的夢境報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談到光,9%提到音樂,這些數據看來并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1966年,P·毫里設計了過量法實驗。他要求受試者在臨睡前干6小時的體力活,可是實驗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夢中根本沒有出現體力勞動的內容。毫里據此提出了“平衡互補”的理論,他認為清醒時的生活與夢境是平衡互補的,比如白天體力活干得多了,在夢境中當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沒過多久,“平衡互補“理論遇到了麻煩。 1968年,生理學家陶伯做了一個用“平衡互補”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陶伯要求受試者連續(xù)兩周戴玫瑰色的眼鏡,結果他們在夢境中的景物也全部變成了玫瑰色,這顯然表明清醒時的知覺感受延續(xù)到了夢境之中。不過,如果依照“平衡互補”理論,夢境中的景物應該是補色或無色才對,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以上許多的實驗結果,使學者們做出了同樣多的、大相徑庭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似乎已經趨于明朗化,即清醒時的環(huán)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變,在夢鏡中就會增加與此有關的新內容。然而目前的問題焦點是怎樣才能確切地掌握環(huán)境刺激和夢境內容之間的必然聯系,只有做到這一步,方有可能達到控制夢境的設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論認為,夢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夢是為了滿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時愿望得到了滿足,夢境中就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內容。1974年。德門特精心挑選了一名受試者進行實驗。這位受試者當時的強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餡餅,在當他睡眠快進入到做夢階段(眼快動睡眠期)時,三次將他喚醒,并每次都給他吃一塊餡餅。到第四次被喚醒時他說:“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煙(平時他每次就餐完畢后都喝咖啡和抽煙)。”第五次喚時他說:“餐桌上給我上了一盤面條,我把它倒過了垃圾桶。”第六次喚醒他又說:“德門特博士,我夢見我正拿餡餅在喂給你吃?!边@個實驗結果表明,滿足吃餡餅的愿望不能中止做夢,但是夢的主題將變?yōu)椴辉敢庠俪詵|西了。 后來,威特金和劉易斯兩名美國科學家利用刺激現實環(huán)境的方法來測量夢境內容。他們用的刺激物是四部電影片,一部是孕婦正在生產的過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銳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陰莖包皮;部是母猴將死去的小猴撕開吃掉的經過;還有一部是平淡的風景片。結果根據受試者的報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內容被較多地編入夢境,而平淡風景片則根本沒有。以上實驗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較強烈,那些刺激在夢境中出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此說法得到許多學者們的贊同。 關于人是否能控制夢境內容的問題,迄今為止能夠做出的回答僅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來是可能被編入夢境的。不過涉及與此有關的各種生理機制和它的規(guī)律性,由于變化因素太多,目前還難以將它規(guī)范化。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們都感到,通過控制入睡前后的條件來影響夢境內容的實驗十分復雜和困難。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特賴特所說的那樣:“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會夢見海洋,有人會夢見沙漠,也有人會夢見誰也無法理解的、但與口干有聯系的某種情緒狀態(tài)?!币虼宋覀兪紫刃枰幸惶赘鼮榫_的度量夢境內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夢的意義,最終達到控制夢境的目的。
“腹腦”會做夢也會生病
為什么人在生氣時,常常會感到胃疼呢?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爾·格肖恩認為:“那是由于我們的肚子里有個大腦?!? 腹腦與大腦分工合作 一個人的內臟在75年中大約要通過30多噸的營養(yǎng)物質和5萬多升的液體,這些東西的通過量由腹部大腦高智能地操縱著。腹腦能分析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的成分,并使人體免受各種毒物和危險的侵害。腸子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擁有人體70%的防御細胞,大量的防御細胞與腹腦相通...[查看全文]美研究揭示人做夢可消除痛苦回憶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做夢可能是一個治療過程,能夠消除痛苦記憶。在最近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參與者首先觀看可 以激發(fā)情緒的圖片,而后進入夢鄉(xiāng)。此時,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fā)現控制情緒的大腦區(qū)域在出現夢境的快速眼動期活躍性降低。 研究人員表示,參與者第二天報告稱這些圖片對情緒造成的影響有所減弱,說明快速眼動期可能幫助我們消除生活中對不快經歷的記憶。...[查看全文]人做夢最長的時間是多長
一般來說,做夢的時間實際上很短,有的只有幾秒鐘,通常也就幾分鐘。一個人可以一晚上幾次做夢,之間有時間間隔。很多人以為自己整夜做夢,實際情形并非如此。夢境是“閃回式”的,大腦可以在瞬間將許多情景映現在夢境之中,許多毫無聯系的場景和事件可以“剪接”在一起,時間可以跳越,地點可以切換。因此人們常常感覺自己做了很長時間的夢。比如一部紀錄片,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但是電影放映的時間卻很短。夢也...[查看全文]是不是枕頭越高越容易做夢
古成語雖有“高枕無憂”的說法,其實并非枕頭越高越好。因為枕頭太高,不論用什么姿勢睡,都使頸部縱軸與軀干縱軸產生一定的角度,不但影響睡眠,還可能產生落枕。不過一般的說,頭部保持稍高的位置還是有好處的,因為高一點可防止頭部充血,胸部也因而抬高了些,使呼吸順暢,下半身血液回流也減慢了些,減輕了心臟負擔,這些都有利于睡眠。 同樣,枕頭過低也不好,因為低枕使頭部充血,易造成眼瞼和顏面浮腫。那么,多高的枕頭才合...[查看全文]夢寐以求VS恐懼之夢
我國留下來“夢寐以求”的成語,是指做夢都在追求非常渴望的美好事情。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卻會發(fā)現,夢中出現的也許是不愉快的事。 筆者從十歲開始一再重復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夢。記得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下午乘學校班車回家,十字路口突然發(fā)生交通事故,汽車轉彎急剎車未成,重重撞在馬路邊上,包括我在內的好幾個學生受了傷。后來,我接連好幾次在夢中出現“車上遇難”的情節(jié)。上高中和大學期間,我學會了開汽車,雖然像這樣...[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