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i日韩国产,日韩国产欧美另类,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青青青亚洲视频

    
    

    <th id="crsrf"><progress id="crsrf"><listing id="crsrf"></listing></progress></th>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魏源    wèi yuán 清代詩人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本    名
    魏源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
    去世時間
    1857年3月26日
    主要作品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 《資湘(即瀟湘)》 《曉窗》 《三疊泉》 《曉窗·少聞雞聲眠》
    主要成就
    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

    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嘧x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笨脊俅鬄轶@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fā)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zhí)?/a>邊,,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zhàn)爭,并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后見清政府和戰(zhàn)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于海外國非贏,令不行于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fā)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筑堤治水。他依據(jù)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后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制造戰(zhàn)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yǎng)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wèi)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zhàn)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制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yǎng)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辈⒃凇赌分邪l(fā)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屨之而后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系不得謂細也?!?/p>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后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凈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主張

    革新變法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shù)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于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于后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反對侵華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與辦法。他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有一定的認識,同林則徐“民心可用”的觀點相一致,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他從三元里和臺灣等地人民抗英斗爭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之后,他滿懷激情地以“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謳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經,并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zhàn),以區(qū)區(qū)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欵開網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zhàn)之不如夷者?”又說“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于臺灣,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義民”。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與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為了有效地進行抵抗,他反對“浪戰(zhàn)”,而主張“以守為戰(zhàn)”。他總結鴉片戰(zhàn)爭的經驗教訓,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守??诓蝗缡貎群?;一曰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主張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阱以待虎,設以待魚”,以殲滅來犯者。這種相信熟悉情況的當?shù)厝嗣袢罕?,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和抗敵的積極性來組織反侵略武裝力量,并采取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切合于當時敵強我弱,敵寡我眾的客觀實際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興辦實業(yè)
      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反抗侵略,又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并發(fā)揮了林則徐了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系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fā)生了振聾發(fā)聵的重大影響,針對當時封建頑固派把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一概目之為“奇技淫巧”的無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須認真加以學習,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為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yè),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yè),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yè)的主張。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鳳鋸、水鋸、火輪舟、自來火、自轉碓、千金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張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他還倡議“立譯館翻夷書”,并“于閩粵二省武試,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zhàn)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以獎勵科學發(fā)明。他認為這樣做,即可以“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逐步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從而達到“制夷”之目的。他滿懷著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滿信心,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中國“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國有著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條件。他相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產技術,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賴于外夷”,指出只要經過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中國一定能富強起來,趕上并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推崇民主
      魏源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他稱譽瑞士“不設君位,不立王侯”,“推擇鄉(xiāng)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說“墨利加北洲(指美國)之以部落代君長,可垂奕世而無弊”。在封建專制制度長期統(tǒng)治下的當時中國,敢這樣贊美沒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說是很有膽識的見解。

    賦稅思想
      在賦稅問題上,魏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責苛重稅斂,“不善賦民者,譬則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認為重稅破壞了納稅人的財產,也就破壞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彼貪人為政也,專脧富民;富民漸罄,復脧中戶;中戶復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種稻稷?秋收不給兩忙稅,洋銀價高漕斛大,納過官糧余秸秷?!蔽涸粗鲝垏依觅x稅手段保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認為“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yè)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認為淮鹽成本之高是由于細商所支付的浮費和勒索太多。如果廢除細商專賣制度允許散商憑票運銷,即可大大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價格,這樣既可促進食鹽銷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國家的鹽稅收入。魏源的這一觀點在我國19世紀以前的經濟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

    著作名錄

      魏源學識淵博,著作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圣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逗鴪D志》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部,也是他作為地理學家的代表作。該書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種。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編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擴充為60卷本,次年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問世,魏源吸取該書和其他資料,于咸豐二年(1852)增補為100卷本。《海國圖志》內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并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地圖等。此書主旨在喚起國人,學習外國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它與成書時間相近的《瀛環(huán)志略》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

      其它著述還有:《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fā)微》、《子思子發(fā)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古本發(fā)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本義》、《墨子注》、《孫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紀80年代末其詩文被輯為《魏源集》。

    故居

      魏源故里,現(xiàn)屬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故里現(xiàn)存有故居,為清乾隆初年修造,占地面積1710平方米,建筑面積756平方米,為典型的清代湘西南木瓦結構民居,上世紀90年代經過兩次維修,恢復了原貌,現(xià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座西向東,兩正兩橫,獨立于綠色田園中間,前臨一片平坦的千頃稻浪,院后緩緩流過一灣金水,左臨象山,右對獅嶺,風景別具洞天,在當?shù)赜小蔼{象把水口,金板鏟龍門”的風水傳說,鄉(xiāng)人至今認為象山出了清代首屈一指的思想家魏源,獅嶺產生了清代抗倭名將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魏光燾,都是“獅象”風水的結果。

      故居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遺留下的產業(yè)。相傳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稱“埡塘灣公館”,民國初年改建為宗祠,孝立公另給十個兒子建了十座大體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親魏邦魯,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這里誕生并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至他27歲那年(1820年)全家遷往江蘇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時,這所房子被分給魏源之房族后裔魏華柏等幾戶貧下中農居住。1994年,隆回縣人民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將故居內住戶全部遷出,收歸國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國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撥款進行了維修。

    軼事典故

    求學
    嘉慶十二年,少年魏源離開了苦讀多年的家塾,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了邵陽縣城愛蓮書院求學。

    相傳著名文學家周敦頤即在此種蓮,他的傳世名篇《愛蓮說》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蓮,花之君子者也”,即為愛蓮書院起名之濫觴。愛蓮書院的讀書生活給魏源留下綺麗的回憶,他在《答友人書院讀書之邀》一詩中吟道:“池蓮應入夢,門柳正扶春?!?/p>

    “歲時,參加縣考,”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聯(lián)名如貫珠。而何最少,世稱“三神童”。縣試之后,補縣學弟子員。參加府試,考取案首。此時的湖南學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進士。他是藏書家、金石家和書法家。這位博學多才的學政看中了年輕有為的魏源,對魏源愛護有加。三年縣學使魏源知識面拓寬,為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館授徒
    嘉慶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鄉(xiāng),開館授徒。因為他課教得好,“名聞益廣,學徒踵至”?!案箖仍星ぁ钡奈涸床⒉粷M足鄉(xiāng)間塾師的平靜生活,他于嘉慶十八年(拔貢是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jiān)生員的一種。清代規(guī)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學政在生員中考試選拔優(yōu)秀生員,保送入京,作為拔貢。每府學各名,縣州學年)來到省城長沙,進著名學府岳麓書院學習,準備參加選拔貢生的考名。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當京官,知縣或教職。

    魏源在岳麓書院的時間不長,但在學習期間,結識了一批良師益友,如湯金釗,袁名曜,李克鈿,何慶元等。這些名士對他一生的事業(yè)和成就都起過重大的作用。

    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湯金釗。湯金釗在主持湖南拔貢期間,辦事認真,正直無私,錄士極嚴。他在視察岳麓書院時,對岳麓書院辦學方針及教學方法進行充分調查,對其嚴格辦學十分滿意。

    名師好友
    在學生中,他尤其喜愛才具獨特的魏源。魏源同湯金釗前輩有過較頻繁的交往,從湯身上學到不少知識。湯金釗與湖南巡撫廣厚主持湖南拔貢。這次共選拔人,魏源亦名列其間。

    魏源到北京后,本應及時多天不露面。湯金釗去拜見選取他的老師。但是,不善鉆營且只知苦讀的魏源,卻一頭扎進古書堆中,感到奇怪,以為他病了,便親自去拜訪。湯金釗禮賢下士,愛才若渴,躍然紙上。從中也可見,此對忘年交情誼之篤。

    袁名曜,湖南寧鄉(xiāng)人。他是魏源就讀岳麓書院時的山長。他治學嚴謹,辦學認真,為文高遠,談鋒甚健。據(jù)《寧鄉(xiāng)縣志》載:“其為文意格高渾,不落恒蹊,穿穴經史,自達其所見?!薄白阚E遍天下,尤留心輿圖厄塞,河渠險隘,古今沿革?!边@位山長對青年魏源有較大影響。

    李克鈿,字冠湖,湖南桂東人;何慶元,字積之,湖南桂陽人。是魏源在岳麓書院時的同窗好友,都是得益于湖湘學派而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和魏源是同科拔貢,成為學術思想上的知交。

    岳麓書院讀書
    岳麓書院的讀書生活對魏源一生影響至大。在以后長期的幕僚生活和著述工作中,魏源同也是岳麓書院畢業(yè)的著名人物賀長齡、陶澍有了超乎常人之間的交往和情誼。在岳麓書院讀書之余,漫步愛晚亭,留連岳麓山,曾賦詩抒情:“日盡月野白,余暉在山頂。流水如有情,徊上襟領。野服欺松風,幽尋自人境。是時月未上,萬象互光景。危云天際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獨立,溪急野逾靜。冰鱗空水明,歸翼涼煙引。詠歸謝童冠,意行無遠近?!?/p>

    魏源自注作《晚步尋愛晚亭至岳麓寺》(《魏源集》),這首詩是魏源在岳麓書院讀書時,游愛晚亭,覽岳麓寺,有感而發(fā)。他一心攻讀,積極儲備,但讀書時的心境是恬淡平靜的。岳麓書院的短促的歲月給魏源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終生難以忘懷??梢哉f,這就是魏源的岳麓書院情結。

    魏源的詩(共12首詩)
    •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資湘亦名瀟湘,今資江發(fā)源武岡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瀟溪,其地曰蕭地。見《寶慶府志》?!端涀ⅰ凡谎詾t水,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
    • 《資湘(即瀟湘)》
      溪行欲盡竹不已,蒼雪紛紛化流水。船尾甫出碧玉灣,船頭不見白云起。艤船斬竹撐竹篙,篙聲響應空谷號。舟底水將石作骨,江邊山以石為毛。灘聲漸急篙漸近,知有截溪漁籪近。漁翁曬網鷺曬翅,一潭竹影涵魚影。
    • 《曉窗》
      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shù)聲里。
    • 《三疊泉》
      渴虹倒吸西江水,萬丈老龍飛不起。三奮三墜下無底,噴為雨雹風霆詭。一練三簾萬玉珠,奮迅奔騰十數(shù)里。水石晝夜萬訇,雙崖鐵立殷空。日月萬古照不到,一峽終年煙霧里。數(shù)尺短松千尺苔,山深六月寒蒼。不知何人暗相報,遂令闖破混沌死。至
    • 《曉窗·少聞雞聲眠》
      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shù)聲里。

    古詩大全

    好86網為您提供魏源簡介,魏源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魏源古詩大全,魏源的詩,魏源作品目錄

    http://4000877588.com.cn/shiren_view_9bb65543ac9bb65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