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后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劃歸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人物生平
黃公望是元代 著名全真派道士、畫家。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平江常熟(今蘇州常熟市)人。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州(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屬蒼南縣)黃氏為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fā),自創(chuàng)一格;創(chuàng)淺絳山水,畫 黃公望石刻像 (2張) 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zhèn)、王蒙、倪瓚)之首。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訪徐瑛辟為書吏,被誣入獄,出獄后師事金月巖入全真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開元宮。后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歲時逝世?!兜啦亍肥杖虢鹪聨r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丹原理和功法 。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是當時社會上摹本有 十余種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后人分別名之《剩山圖》和《無用師卷》)?,F 《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于浙江博物館。 但也確實學過荊、關、李成因當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調他學荊、關、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調學董,也屢屢提到荊、關、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后來論者只說他學董,乃是根據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際些。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溪山雨意圖》、《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九珠峰翠圖》、《水閣清幽圖》、《洞庭奇峰圖》等。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 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是否原是陸氏子,尚存疑。元明間的多數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元末明初黃巖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
輝煌之績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關于黃公望的籍貫,當下有著多個版本的說法,分別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陽、衢州、徽州和永嘉等說法: 元明間,黃公望的朋友常州人王逢認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癡山水》詩中寫道:“大癡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元朝鐘嗣成認為黃公望是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保辉┠昀L畫鑒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為黃公望是常熟人,其在《圖繪寶鑒》里寫明:“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同是夏文彥的《圖繪寶鑒》神州國光社本則認為黃公望是衢州人;1461年成書的《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也持富陽說,但明萬歷陳善《杭州府志》則又增加了“徽州人”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的《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十九寫道:“黃公望,莆田人”,乾隆《婁縣志》卷三十中也寫道:“……相傳莆田巨族,一云常熟陸神童之弟?!痹┟鞒?,黃巖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永嘉(今溫州市)人。他《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里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癡,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自從元末明初的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常熟陸姓出繼永嘉黃氏”之說后,后人似乎對此備為推崇且廣為流傳。然而元明間的多數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錄鬼簿》更為添枝接葉,說黃公望本姑蘇陸姓,名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 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清錢陸燦《常熟縣志》又把黃公望的繼父黃公說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稱黃公望:本陸氏子,少喪父母,貧無依,永嘉黃氏老無子,居于邑之小山,見公望姿秀,異之,乞以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但據黃公望晚年仍堅持自稱“平陽黃公望”,并且不顧年老體邁,返回浙東老家事實來看,繼子之說,實為臆測之辭。 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chuàng)作于70歲以后,在富春江畔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長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他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chuàng)作。 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tài),值得后人學習。
畫之素材
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見彩圖《富春山居圖》(部分元))。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后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清乾隆時此畫入內府,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當時社會上摹本有十余種之多。乾隆在見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因而被后人稱之為《剩山圖》。此圖的主要部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館。
傳世名作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此畫已被燒成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稱《無用師卷》,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足以代表他一生繪畫的最高成就。圖為長卷,山峰起伏,林巒蜿蜒,平崗連綿,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雄秀蒼莽,簡潔清潤。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tài);變化無窮。其山或濃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遠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見筆痕 。水紋用濃枯墨勾寫,偶加淡墨復勾。樹干或兩筆寫出,或沒骨寫出,樹葉或橫點,或豎點,或斜點,勾寫松針,或干墨,或濕墨,或枯筆。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遠處的樹有以濃墨點后再點以淡墨,皆隨意而柔和。雖師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趙孟頫在《水村圖》、《鵲華秋色圖》、《雙松平遠圖》中所創(chuàng)造的新法又推向一個高峰,自出一格。 元畫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于此卷。 后世的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識:“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薄按司硪挥^,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编u之麟題識謂:“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
成就影響
南宋山水畫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繼趙孟頫之后,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院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貌。中國山水畫產生于晉和南朝末, 至唐末五代達到一個高峰。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自始至終流行李、劉、馬、夏水墨剛勁派畫風。元趙孟頫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但趙的繪畫全面,風格也多變,其山水畫早期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為主。然無固定面貌。黃公望雖受趙的影響,但他專意于山水畫,且更多地著意于董、巨,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皆超出趙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畫,本來不受人重視,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關仝、范寬,評為“才高出類……百代標程”。這里沒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發(fā)現了董源畫的妙處,開始宣揚,但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視,以后便無反應。至元代,和趙孟頫同時的湯厚則以董源代關同,謂“李成、范寬、董源,……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畫鑒》)。 此時董源已為三大家之一。至黃公望《寫山水訣》謂:“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倍吹牡匚徊讲礁呱?,在黃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實踐影響后人。至元末,董源的畫派已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泰斗??梢哉f,經過黃公望的努力,開拓了一個學董為風的時代,使這個本來不大受人重視的畫派發(fā)揚光大,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的畫風。 但也確實學過荊、關、李成。因當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 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調他學荊、關、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調學董,,也屢屢提到荊、關、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后來論者只說他學董,乃是根據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際些。 在元代,黃公望的畫名很高,當時著名文人的詩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畫?!霸募摇敝荒咴屏帧额}黃子久畫》說:“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閑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清悶閣集》卷九)又說:“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保ㄍ?,卷八)鄭元佑《僑吳集》題黃公望山水云:“荊關復生亦退避,獨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鄙谱 豆软懠芬嘀^:“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
后世紀念
常熟黃公望墓 清乾隆時修該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孫黃泰修墓建坊,筑羅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黃石鋪筑,從公路直通墓前,長約60米。墓以磚砌筑,直徑3.5米,高約1.4米。黃石砌的羅城內立墓碑,碑高1.3米,寬0.36米,并刻有畫像、傳略。此碑為黃泰修墓時立。 常熟黃公望紀念館 此次新建的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景區(qū)的黃公望紀念館,是繼2006年王石谷紀念館、瓶隱廬紀念館開館之后,常熟市又一處建成開放的名人紀念館。紀念館建筑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整個建筑分為前廳和后廳兩部分,中間有一庭院,兩側由長廊相連。前廳進門處正中樹立一介紹紀念館概況的屏風。兩側墻壁設立斜向展板,介紹黃公望生平和歷代對其的評價。后廳正壁擺放黃公望塑像,兩側墻壁展出其經典作品的復制品。 虞山派篆刻藝術館 而同日對公眾開放的虞山派篆刻藝術館,是我國首家集中展示篆刻藝術一個流派的歷史、風格、代表人物的專題博物館。為紀念黃公望這位畫壇巨匠,常熟市實施黃公望祠修繕工程,并依托該建筑辟設黃公望紀念館。修繕工程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構件,盡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風格,力求使其恢復原貌。 黃公望森林公園 因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此結廬隱居,創(chuàng)作著名山水國畫《富春山居圖》而得名。公園面積333公頃,森林覆蓋率96.5%,有云豹、羚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49種。境內九垅九灣、竹茂林深,薈萃了竹種園等一批世界一流的亞熱帶森林景觀。
兩畫合璧
2011年6月1日,黃公望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兩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合璧。根據記載,《富春山居圖》在明代曾被著名畫家沈周、大書畫家董其昌所珍藏,后來轉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之手。吳死后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是狂熱收藏家,愛畫若至寶,臨死前要求兒子以畫“殉葬 ”。他的子侄吳靜庵從爐火中把畫搶救出來,但已燒去一些,畫也因此分成兩截。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和唯一授權大陸企業(yè)仿制其藏品。 雙方合作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雙授權下,中金國禮公司用貴金屬打造合璧版“富春山居圖”藝術作品。其中按照原著 1∶1 比例打造,耗材100多公斤黃金打造的合璧版《富春山居圖》旗艦作品,將在5月的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上與世人見面。此外,中金國禮公司還將按照1∶9的比例,限量打造2012件黃金合璧版《富春山居圖》,其中0001號作品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2012號作品將由浙江博物館收藏。 《無用師卷》和《子明卷》很早就進入清朝宮廷,《剩山圖》卻長期湮沒無聞,后來被吳湖帆所發(fā)現。
作品欣賞
生平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畫家。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一說為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州(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屬蒼南縣)黃氏為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fā),自創(chuàng)一格;創(chuàng)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外三家為吳鎮(zhèn)、王蒙、倪瓚)之首。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訪徐瑛辟為書吏,被誣入獄,出獄后師事金月巖入全真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開元宮。后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歲時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巖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丹原理和功法。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chuàng)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xù),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是當時社會上摹本有
十余種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燒成兩段(后人分別名之《剩山圖》和《無用師卷》)?,F 《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藏于浙江博物館。
黃公望雖學董源,但也確實學過荊浩、關仝、李成,因當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調他學荊、關、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調學董,也屢屢提到荊、關、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后來論者只說他學董,乃是根據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際些。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溪山雨意圖》、《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九珠峰翠圖》、《水閣清幽圖》、《洞庭奇峰圖》等。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是否原是陸氏子,尚存疑。元明間的多數著作并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鐘嗣成《錄鬼簿》,僅元末明初黃巖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為您提供黃公望簡介,黃公望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黃公望古詩大全,黃公望的詩,黃公望作品目錄
http://4000877588.com.cn/shiren_view_9bb07143ac9bb071/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