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i日韩国产,日韩国产欧美另类,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青青青亚洲视频

    
    

    <th id="crsrf"><progress id="crsrf"><listing id="crsrf"></listing></progress></th>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代]辛棄疾

    qiānjiāngshān,,
    yīngxióng,
    sūnzhòngmóuchǔ。
    xiètái,,
    fēngliúzǒngbèi、fēngchuī。
    xiéyángcǎoshù,,
    xúnchángxiàng,
    réndàozēngzhù。
    xiǎngdāngnián,
    jīntiě,
    tūnwàn。
    yuánjiācǎocǎo,
    fēngláng,
    yíngcānghuángběi。。
    shísānnián,,
    wàngzhōngyóu,,
    fēnghuǒyángzhōu。。
    kānhuíshǒu,,
    xià,
    piànshénshè。。
    píngshéiwènliánlǎo,,
    shàngnéngfànfǒu?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此詞作于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zhèn)江府,出鎮(zhèn)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fù)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內(nèi)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shù)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到好處;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fā)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quán)設(shè)置的重鎮(zhèn),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yīng)有之情,題中應(yīng)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quán)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斗轉(zhuǎn)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yè)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nèi)亂,取代了東晉政權(quán)。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fù)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居遺跡,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里,作者發(fā)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xiàn)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quán)或劉裕,都是從百戰(zhàn)中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于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現(xiàn),是多么鮮明的對照!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峰回路轉(zhuǎn),愈轉(zhuǎn)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蕩,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xùn)。這是第一層。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fù)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币姟端螘ね跣儌鳌?。《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載,衛(wèi)青、霍去病各統(tǒng)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zhàn),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zhàn)勝也?!坝蟹饫蔷玉阋狻敝^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jù)在北中國的元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yōu)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yè),然而收復(fù)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fā)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jié)果不僅沒有得到預(yù)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xiàn)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憧?,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想到這里,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zhuǎn)入了第二層。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的。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說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樸姑。”那沸騰的戰(zhàn)斗歲月,是他英雄事業(yè)的發(fā)軔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tǒng)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fù)之志,起用主戰(zhàn)派首領(lǐng)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敗退后,他就堅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經(jīng)營恢復(fù)中原的事業(yè),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胺榛饟P州”和“佛貍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胺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兩句用意是什么呢?佛貍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縣東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這所廟宇,南宋時猶存。詞中提到佛貍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關(guān),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種種歧異。其實這里的“神鴉社鼓”,也就是東坡《浣溪沙》詞里所描繪的“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場景。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和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在終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農(nóng)民祈晴祈雨,以及種種生活愿望的祈禱,都離不開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賽會,歌舞作樂,一方面酬神娛神,一方面大家歡聚一番。在農(nóng)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對農(nóng)民說來,是無關(guān)宏旨的。佛貍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貍當作一位神祇來奉祀,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lián)系起來。因而,“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不過是農(nóng)村生活的一種環(huán)境氣氛而已,沒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棄疾在詞里攝取佛貍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發(fā)出來的。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動南侵,曾以揚
      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貍影射完顏亮。

      例如在《水調(diào)歌頭》詞中說:“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痹~中的佛貍,就是指完顏亮,正好作為此詞的解釋。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zhàn)斗氣氛。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茍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fù)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xiàn)。在這里,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那么,辛棄疾是不是就認為良機已經(jīng)錯過,事情已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對于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guān)鍵在于舉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yīng)當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樣,于是他就發(fā)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zhuǎn)入了最后一層。只要讀過《史記·廉頗列傳》的人,都會很自然地把“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的老將廉頗,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劉過《呈稼軒》詩中語)的辛棄疾聯(lián)系起來,感到他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是多么飽滿、鮮明,比擬是多么貼切、逼真!不僅如此,稼軒選用這一典故還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nèi)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這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體會。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于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斗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fù)得廉頗”,也是因為“數(shù)困于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guān)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于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于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蒙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和斗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jié)合作者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后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fā)出的“鄭賈正應(yīng)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瑞鷓鴣。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他作此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嘆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軒論詞》條說:他提出《永遇樂》一詞“覺用事多”之后,稼軒大喜,“酌酒而謂坐中曰:”夫君實中余痼?!宋陡钠湔Z,日數(shù)十易,累月猶未竟?!叭藗兺鶑倪@一段記載引出這樣一條結(jié)論:辛棄疾詞用典多,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可謂嚴肅認真。而這條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條重要消息卻被人們所忽視:以稼軒這樣一位語言藝術(shù)大師,為什么會“味改其語,日數(shù)十易,累月猶未竟”,想改而終于改動不了呢?這不恰恰說明,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不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特殊成就。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于公元1205年(宋寧宗開禧元年),66歲任鎮(zhèn)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寫的一首感懷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 1205) , 辛棄疾六十六歲時。當時韓侂(tuō)胄(zhòu)執(zhí)政, 正積極籌劃北伐, 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蘇鎮(zhèn)江)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yīng)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quán)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譯文及注釋

    韻譯
    江山如畫、歷經(jīng)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quán)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zhàn)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zhàn)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à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還能吃飯嗎?

    注釋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zhèn)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quán),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quán)(182年——252年),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孫權(quán)繼位為江東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zhèn)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lǐng)兵北伐,收復(fù)洛陽、長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nèi)。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贏得:剩得,落得。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佛(bì)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shù)乩习傩罩话逊鹭傡舢斪饕晃簧竦o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即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用。

    譯文
    歷經(jīng)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quán)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fù)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叵氘斈辏I(lǐng)軍北伐、收復(fù)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我回到南方已經(jīng)有四十三年了,看著原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zhàn)亂場景。怎么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作者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宋代]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

    辛棄疾的詩(共1635首詩)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
      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
      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
      游人去后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
      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云。
      花開花落無尋處,仿佛吹簫月夜聞。
      千丈攙天翠壁高,定誰狡獪插遺樵。
      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丫個樣橋。
      山頭有路接無塵,欲覓王孫試問津。
      瞥向蒼崖高處見,三三兩兩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嚙多,懸知千古也消磨。
      人間正覓擎天柱,無奈風吹雨打何。
      自有山來幾許年,千奇萬怪只依然。
      試從精舍先生問,定在包犧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
      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
      行盡桑麻九曲天,更尋佳處可留連。
      如今歸棹如掤箭,不似來時上水船。
      查看譯文
    •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查看譯文
    • 《送劍與傅巖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查看譯文
    • 《滿江紅》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后,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把一紙寄來書,從頭讀。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最苦是,立盡月黃昏,欄干曲。
      查看譯文
    • 《卜算子修竹翠羅寒》
      修竹翠羅寒,遲日江山暮。
      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知無數(shù)。
      只共梅花語,懶逐游絲去。
      著意尋春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查看譯文
    • 山僧雨中送牡丹
      王禹偁王禹偁〔宋代〕
      數(shù)枝香帶雨霏霏,雨里攜來叩竹扉。
      擬戴卻休成悵望,御園曾插滿頭歸。
    • 喜吳云叟公裕垂訪
      釋子淳〔宋代〕
      山路春風桃李香,延陵長者賁岸房。
      行行廓爾忘途轍,步步翛然合道場。
      妙凈宗乘松宿鶴,虛明田地月含霜。
      相逢相見有何事,共語毗盧頂后光。
    • 用登和樂樓韻酬胡邦衡送別兼簡劉韶美秘監(jiān)
      王十朋王十朋〔宋代〕
      未訪鄱陽范與顏,雁山深處且投閒。
      紫泥長記曾同召,丹陛何繇更對班。
      我愧未行平日志,公應(yīng)不創(chuàng)昔時艱。
      筆端能制人生死,兼有劉郎在道山。
    • 謁金門
      韓淲〔宋代〕
      人已醉。
      溪北溪南春意。
      擊鼓吹簫花落未。
      杏梅桃共李。
      水底魚龍驚起。
      推枕月明千里。
      伊呂衰翁徒爾耳。
      我懷猶未是。
    • 偈頌五十一首
      釋道沖〔宋代〕
      高拋不至天,低擲不到地,南北東西無處避。
      帶累雪峰老人,喚作南山鱉鼻。

    古詩大全

    http://4000877588.com.cn/shici_view_9b1f3543ac9b1f3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